董 藝
(黑龍江省牡丹江先鋒小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
董 藝
(黑龍江省牡丹江先鋒小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既可以讓學生們牢牢把握住課上所教授的知識內容,又能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所以老師在提問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這樣才能提高提問水平,使提問的問題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教學。
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有效性研究
提問是老師教學時必要的一種教學手段,適當?shù)奶釂柨梢约皶r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合理應用提問手段配合課堂教學,可以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對學生們提問,可以對他們的課程知識學習程度和理解能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能夠進一步實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法來強化鞏固學生們的課程知識。正因為提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學工作者應該對它有足夠的重視并精心準備提問問題以保證其實際效果的發(fā)揮,最終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教學任務的圓滿達成。
提問的最終目標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提出的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找到核心問題,即“主問題”。學生根據(jù)回答“主問題”就可以對教學內容大致掌握,并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品讀。[1]
提問的層次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提問的問題要有層次性,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達到學生對知識完全掌握的教學目的。二是老師提問的問題最好能照顧到各層次的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實力。[2]
小學語文主要是以單元為基礎,每個單元都呈現(xiàn)不同的主題,老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最好能夠掌握全局或整個單元乃至整本教材所要表達的主題,這樣才能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定期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復習,使學生能夠對知識整體把握。
提問,首先是一種溝通交流活動,是師生之間的教學信息雙向反饋過程,因此其有效性程度就與師生雙方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息息相關。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基本教學環(huán)境,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升,使其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對新鮮教學知識內容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就更強。從這點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能使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提升,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素質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始終保持微笑,給學生們帶來愉快的上課心情,使學生們保持一顆熱愛語文課程的心;對于一些犯錯誤的學生不應當面直接呵斥指責,應該委婉地提出改正方法并引導該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同時顧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提問中來;不要吝惜表揚之詞,應該大膽頻繁地給予學生們表揚,無論是他們回答對了問題還是大體意思接近,都應該積極表揚學生,充分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們參與提問的熱情激發(fā)到最大,以輕松、活躍、和諧的提問環(huán)境來保障其有效性。
在提問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過程中,老師應充分發(fā)揮帶頭作用,以積極飽滿的教學熱情來進行提問教學,并以自己飽含愛心的情緒配合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講述來帶給學生們全新的教學感受,讓學生們不再對課堂提問犯怵,而是將課堂提問作為提升自己綜合素質、檢驗自已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手段,積極配合老師進行課堂提問,互相合作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
提問中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問題的提出,只有提問的問題言簡意賅,才不至于學生對問題理解產(chǎn)生歧義。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清晰明確,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會沿著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正確思考,保證課堂質量。
老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掌握提問的節(jié)奏,不宜過快也不能過慢,過快的節(jié)奏學生沒有時間對難點、重點進行消化,對知識理解不透徹,但過慢的節(jié)奏會影響教學進程,所以老師在安排教學時就要靈活掌握提問的節(jié)奏。
老師的提問方式不能保持不變,需要及時變化提問的方式,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變化提問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新性提問等等方式。[3]
提問教學手段并不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它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提問教學往往是驗證性提問,即早已給出了答案,學生們只需要回答是還是不是,或者完全照搬課本教材上的提問模式和回答順序,將學生思維固定在一個較小的框架里,學生無法暢所欲言地說出自己的回答和對問題的看法及補充,絲毫沒有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這種提問方式陳舊落后,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革。
老師在每節(jié)小學語文課上課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備課工作,并設計出最為合適的提問問題。提問的重點方向應該是課程上的重難點以及疑點部分,提問的內容應該盡量貼合課本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以便在課堂提問時能快速轉到問題本身并充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然后才會想去了解和回答。
在提問問題難度的設置上也應該合理把握,保持在一個中等水平上,太難了或者太易了都不行。如果問題太難,那么大部分的學生對問題的答案都沒有頭緒,無法回答,打擊了學生們問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會陷入僵局,不利于后續(xù)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嚴重影響到教學效率;如果問題太易,那么學生們可以輕松回答問題而不需要過多思考,不但不能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對提問感到無聊,學習興趣大幅度喪失,造成消極面對學習的狀態(tài),對學生、對老師都是非常不利的。
只有在保證學生了解問題的前提下再適當增加提問難度,全面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學程度,這樣他們就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收獲到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加樂于參與到語文課堂提問中來,積極配合老師教學,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目標。
綜上所述,只有從課堂教學提問的各具體方面著手保證其有效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基本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1]郭洪濤.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2010.
[2]石珂.潛心會文,實現(xiàn)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諾貝爾》一課的教學實踐與體會[J]教育科研論壇,2010.
[3]劉學強.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教新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