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詩
(廣西柳州市渡口小學 廣西柳州 545007)
人性的頌歌
——探究狄更斯筆下的孤兒形象
吳 詩
(廣西柳州市渡口小學 廣西柳州 545007)
狄更斯作為十九世紀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著力于對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描寫,通過對其作品中的孤兒形象向善的本性回歸的分析,還有分別從其代表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結局等方面所蘊含的童話色彩來分析狄更斯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以“懲惡揚善”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人性是人道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狄更斯的作品也體現了對人性內涵的探究。
狄更斯 孤兒 童話 人性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紀英國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被譽為“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英國的巴爾扎克”。兒童形象在狄更斯的創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學史上,他是第一位傾注了極大精力創造兒童形象的大作家。他一生描繪了九十多個兒童形象,單單只算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來個。他寫孤兒,并以孤兒的眼光從此,“小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兒童的不幸命運就成為他關注的焦點,也成了他日后小說創作的核心爛的社會中,依然堅持純潔善良的本性、依然會有好心人相助,相信邪惡是戰勝不了正義的,美好的生活是可以實現的。
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十九世紀維多利亞盛世時期,然而,兒童的撫養、福利和教育,卻是當時非常普遍而嚴重的社會問題。狄更斯正是在其他資產階級作家極少涉及的貧困兒童題材上開拓了一條塑造兒童形象的新路。李維屏在《英國小說史》里提到 :“作者一直想塑造一個藝術性的自我,向讀者展現自己的坎坷不平的童年和事業騰達的成年,并借此批判當時蔓延的種種社會弊端,如童工現象、虐待兒童、恐怖的負責人監獄、殘酷的人性、淪喪的道德等,這些作者都通過這些兒童來表現出來。”的確,狄更斯創作兒童形象的初衷是帶有批判性的,通過揭示社會對兒童的摧殘,來達到批判社會的目的,批判的鋒芒指向的是金錢統治,指向的是資產階級教育和上流社會。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一部描寫英國貧苦兒童坎坷命運的小說,也是其小說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這部小說顯示了他對整個社會尤其是下層小人物的深刻思考,也給我們展示了接近于真實的倫敦社會現實。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被他稱為 “心中最寵愛的孩子”。全書采用第一人稱敘述,同時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被看作是帶有自傳色彩的傳記小說。
這些孤兒的形象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下堅持著自己的真理,永葆著純美善良的童心,終會得到幸福的結局。
19世紀以來,人道主義原則成為廣大作家堅持的一種理想批判武器,他們把人道主義作為揭發、批判資本主義罪惡的思想基礎和進行創作的出發點。他們根據人道主終,它的核心在于“懲惡揚善”。而這正符合童話的主題表現模式。“童話是原始民族信以為真而現代人視為娛樂的故事。簡單而明了的說,童話是神話的最后形式,小說的最初形式。”[4]它常見的主題就是善對惡的勝利。童話一般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情節來反映現實生活,懲惡揚善的。
童話的基本思想是通過童話人物形象和童話故事情節表達出來的。童話形象是整個作品的核心,而圍繞這一核心的故事情節也是頗具特色的。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主要表現為情節的曲折離奇和無處不在的巧合。正如安·莫洛亞在研究狄更斯小說中所說的“每逢遇到難以處理的情節時,他就依靠簡單的手法——巧合。”
在童話的世界里,存在著一種眾人皆知的理想模式——有情人終成眷屬。其實在兩性關系中,往往也是最能顯示人性的美好,暴露人性的弱點的。因此,“用兩性之愛來表當我的一生真完結了的時候,但愿你的臉也像這樣在我身邊;當現實像我現時舍去的影子一般從我眼前融解的時候,但愿我依然見到在我身邊向上指著的你!”可見他們得到的是完美的幸福愛情。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對人性的關注與探索是他創作的內在動力。狄更斯如此的鐘情于那些社會底層的孤兒形象的創作,是因為當時社會存在太多對孤兒的不公平的待遇,黑暗虛偽的慈善機構、懲罰性的寄宿學校、剝削壓榨的工廠,他們生活在這樣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是難以獲得幸福生活的。所以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進行帶有童話色彩的小說創作和對孤苦兒童的向善的本性的肯定,體現了“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思想,然而所有的這些都是源于作者對人性的關注與探索。
對人性“善”的探索,另一個方面是惡人的棄惡從善。狄更斯作品中的一些“惡人”并未泯。因此,人的本性并不是惡的,而是當時的社會現實使他們陷入泥淖,存在僥幸心理的人不得已去做一些壞事才得以生存。在他們受到善良、純潔的心靈感化后,回歸了善良的本性,這些也體現了人性的回歸。
人的社會屬性中普遍的、共同的部分,才是狄更斯所理解的人性。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具有了深厚的人性內涵,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他們有著豐富的人性內容,一是說他們的人性內容有著很厚的深度。狄更斯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隱含的人性因素,并通過它們來反應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傾向和規律性的東西。”他的道,狄更斯筆下的孤兒形象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就是在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下的反抗斗爭精神。
天真的兒童是人類人道主義思想最真實的體現,孤兒是社會上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他們的生存兒的成長,并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真誠、善良的天性,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在十九世紀黑暗的社會環境中,孤兒心靈的善良、真誠、友愛是狄更斯一再褒揚的內容,他用童話的模式來承載現實的內容,用童話的方式來揭示整個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型,從中我們也看到了閃耀著的人性光輝。
[1]侯維瑞,李維屏著.英國小說史(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修訂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趙景深.童話學ABC[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