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艷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素質教育實踐學校 遼寧盤錦 124200)
淺談小學美術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謝金艷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素質教育實踐學校 遼寧盤錦 124200)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對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染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欣賞能愉悅學生的性情,陶冶美的情操,使人們更全面,更具體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意義,能培養學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從而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在德智體方面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生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美術教學 學生 欣賞能力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因此,它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呢?我認為,得從培養小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為著重點。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需要抓住兒童的天性“愛美”這一特點,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欣賞能力。[1]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強烈的色彩刺激可以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藍藍的天,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 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兒童在欣賞的過程中,還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2]
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視覺器官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但僅僅從視覺感知經驗出發是遠遠不夠的,恰當的輔以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視覺審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級的小朋友認識線條,在了解繪畫中線條之前,我讓學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實的線:毛線、鐵絲、麻繩……,聽聽音樂、找找曲調的線條……,看看柳枝、小雨、彩虹,自然中的線條……強化了學生對線的視覺感知。[3]
因此我認為小學美術欣賞課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的講藝術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燈機不停地放這種藝術作品就能解決的,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小學生能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愿意去欣賞、會欣賞,那才是欣賞的真正開始!才是審美素養提高的真正開始![4]
教會學生具有一雙會“看”的眼睛比單純的技法傳授更為重要。然而在實踐中,美術欣賞者的欣賞自主權卻常常被教師包辦了,欣賞課成了講評課,這樣既不符合美術欣賞教學的初衷,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審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師對講臺的壟斷,打破教科書對課堂的壟斷,開放課堂,提供多元化選擇,以真正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提供選擇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展示幾幅同一主題不同時期的作品,讓學生尋找繪畫技法的演變過程;也可以展示同一時期不同主題的作品,讓學生尋找內在的聯系。以美術欣賞課《走進民族文化村》為例,筆者讓學生在課前各自收集有關我國各民族的工藝品。課始,先讓學生按民族分類布置教室,把教室打扮得仿佛真正的民族文化村。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藝品仔細欣賞,也可以自由結對共同研究探討。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5]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小學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于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1]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與“趣”[J].高彥奐.學周刊.2014(06)
[2]淺談多媒體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王芳.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2)
[3]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王世軍.美術教育研究.2014(08)
[4]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J].王智慧.美術教育研究.2013(24)
[5]扎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踐策略的探索[J].張明海.美與時代(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