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芊芊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莊口初中 江西贛州 342600)
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探究
劉芊芊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莊口初中 江西贛州 342600)
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等作為具體體現的一種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創造燦爛文明、表現出頑強生命力的源動力。如何使初中學生在受到音樂熏陶的同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筆者在文中進行了摸索和探討。
初中教育 音樂教學 民族精神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傳承民族精神,發揚革命傳統,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根據新課程標準,針對學校開展的“兩綱”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結合我校音樂課程教學實際,我在日常音樂課堂教學中就如何貫穿民族精神教育,如何使學生在受到音樂熏陶的同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摸索和嘗試。
音樂課堂要培育初中學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提高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審美情趣,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大有可為” 的。因此,我在制定日常教學目標時,更加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顯性化。教學過程中關注民族精神元素的激因和靈動,著力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切實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設計《中國娃》教唱環節時,我發現歌詞內容“百家姓、黃河水、方塊字、千層底” 隱含眾多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歌詞思考涉及傳統文化知識,查找相關信息,并在課堂進行拓展交流。以下擇取一段由“百家姓”引發的關乎民族精神教育的對話:
A生:“《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能試著背誦幾句?”
B生:“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師:“了解了百家姓,你有什么感想嗎?”
C生:“《百家姓》將眾多的姓氏、漫長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加以濃縮,四字一句,內涵豐富,淺顯易懂并且瑯瑯上口,讓我們在游樂中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D生:“我從中認識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不僅典籍豐富,而且富有民族特色。”
學生通過交流,增強了對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熱愛。在此基礎上,我也把自己找到的舞蹈視頻《慈母手中線》與學生一同欣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歌詞中“千層底”所折射出的偉大母愛,真切領悟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我“把祖國比喻成母親”的提示下,自然就激起學生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對歌詞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如此,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有感情地歌唱也就水到渠成,演繹為一件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積淀了一個民族厚重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厚重文化孕育了一個民族的偉大精神。音樂課堂教學中落實民族精神教育,不能把它概念化、表面化,更不能把它標簽化。要做到這三“不”,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來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把民族精神教育“無痕化”融入課堂教學——“潤物無聲”,以達成最佳教育成效。
在八年級第二課《收獲》第二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將課堂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教學情景。
欣賞舞蹈《豐收歌》前,多媒體呈示金燦燦的稻田豐收畫面,問題導入——“你見過怎樣收割稻子嗎?” 使學生了解藝術作品所展現的離我們漸行漸遠的生活場景。欣賞的同時,學生思考“舞蹈演員們的肢體語言傳遞了怎樣的情緒,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動作?” 以此為契機,創設農民收割的場景:金燦燦的稻田為背景圖,學生手持道具——鐮刀,頭戴草帽、圍脖、毛巾,模仿舞蹈中的收割動作勞動。在老師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勞動的場景中來,他們在想象的“稻田”中快樂地“收割” ,在愉快的歌聲中跳躍……面對此情此景,有的學生感慨:“我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收的喜悅,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驕傲的事情啊!我們要熱愛勞動,這樣才能享受豐收的快樂!” 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有的學生說:“雖然勞動是快樂的,但很辛苦!”一句話讓所有的同學都感慨“要珍惜糧食!”教室里又回響起《鋤禾》的悠悠古韻。
結合生活實際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一情境,激起了學生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積極情感;更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中華民族屹立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祖國的偉大復興源于這樣的民族精神。
新《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學在方式上由孤立的音樂知識技能教學轉向不同藝術學科的融合以及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無論是藝術、文學還是科技等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音樂教學中以音樂知識為主線,加深音樂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可使學生多方面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深刻感悟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如:在欣賞大型服飾舞蹈《金舞銀飾》片段的教學中,我與學生共同模仿、表演了幾個極具民族風格的舞蹈動作,但我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講解“音樂與舞蹈”這一知識技能,而是運用了情景暗示法:以影視和大量圖片使學生如臨其境,撥動學生的“情弦”。他們不但了解到這是一部具有綜合性的新型藝術品種,而且被編者、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所吸引,同時更為作品所展現的中華五千年服飾文化所陶醉。
將民族精神教育貫穿于音樂課堂教學的始終是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和使命。深刻領悟音樂的文化內涵,以音樂知識為主線,發掘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內涵,領會“探究—體驗”的教學思想,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適時、無縫、無痕地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民族精神教育要因,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大有可為”,新課程改革必將激勵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