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奉英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朝鮮族學校)
高中數學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設置方法談
樸奉英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朝鮮族學校)
課堂學習是互動生成的過程,為了讓課堂實現更充分的互動,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一定的原則構建5人左右的學習小組,讓每位學生在承擔組員任務過程中體驗知識生成,然后再通過組內、外交流完整內化遷移。
高中數學;學習小組;分工;探究
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它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學習策略,能很好地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在共同學習中實現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鑒于此,筆者結合這些年的高中數學教學經驗,對怎樣巧用合作學習提升課堂效率進行如下探索。
要想通過設置高效課堂效率,我們就不能進行簡單的前后左右配對,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和興趣、特長等進行綜合分析、統籌安排。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說,相對比較簡單的問題,需要簡單互動可以自由組合;如果是認知跨度相對比較大,我們可以根據實際學期進行同階搭配;如果為了相互幫扶,實現共同提升則需要異階搭配。
通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和互動,讓不同層次的人都得到成長和提高,我們比較常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構建5人左右的小組。這樣組合一方面保障組內優差互補,共同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保障組間同質,公平競爭。具體操作中,組內需設一名組長統籌安排學習任務,一名記錄員收錄討論成果,同時各組員皆按特長分配學習和探索任務。這樣構建合作小組,讓優等生幫扶交流較少的后進生,引導他們一步步融合進來,實現高質量的合作。
1.統籌分配任務
構建合作小組后,組長合理分配探索任務是比較重要的一步。具體分配時,可以先讓學生做相對擅長的任務,比如善于分析的做主要探索,善于制圖的做圖表設計,善于總結的做成果記錄等。此時作為教師,我們也要適時巡回檢查,及時發現并幫組內解決實際問題。
這里拿“函數的奇偶性”教學為例,這個探索任務包括分析、制圖等要求比較全面,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如下設置:(1)為了強化認識,先讓基礎差的學生描述奇函數和偶函數的概念和性質;(2)然后讓中等生來總結判斷奇函數和偶函數的方法;(3)優等生根據函數做出圖表,然后大家分析函數的奇偶性,諸如:偶函數y=x4+x2,y=x-2+2,y=x2n(n∈Z)奇函數y=2x,y=x-1+x等函數的圖象,畫圖過程要全組成員觀摩和指點。
如此分配任務,兼顧各層學生,讓學生體驗分工后再互換角色,這樣能讓每位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體驗整個學習流程,實現全面認知共同進步。
2.引導合作探索
合作探究是合作學習的核心環節,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經過充分互動,實現優差互補,共同進步。通常合作學習是針對比較開放性的題目,單個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全面認知,需要大家共同體驗、分析和提升。
下面以一個與現實結合比較緊密的開放問題為例:卓嘎老師想在八宿縣(北緯30°)買一套房,要求選能全年采光的最低樓層,他看的那棟樓前樓的高度是100米,樓層高3米,樓間距是60米,那么卓嘎老師買多少層比較合適?這樣的問題注重考查實踐運用能力,是當前高考的趨勢,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需要學生合作探索,掌握解決技能。
面對該問題,組員根據組長分配情況,逐一完成任務:(1)善于分析的學生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2)地理好的學生算出當地冬至日太陽高度角H=90°-(23°26′+30°)=36°34′;(3)指導理解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畫出示意圖,按題意標出對應尺度;(4)讓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分析出要求求圖中的那段長度,啟發基礎薄弱的學生分析題目要求的是哪里;(5)反應快的學生啟發大家認識到要買樓層的高度是前樓影子映射到地面后剩下的長度;(6)我們只要求出60米樓間距能承擔前樓多高投射來的影子就可以了;(7)這樣就很輕松算出60米的樓間距能承受前樓是tan36°34′×60米。這樣設置在大家的幫扶下給后進生留出成長的機會,也給優等生帶來新的挑戰,是高效課堂的必經之路。
3.成果展示評價
展示和評價是合作學習的畫龍點睛之筆。因為我們采取的是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的話小組之間的合作成果可以相互對比,從而相互學習各組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具體到成果評價時,我們不能以簡單的肯定和否定來下結論,要全面了解組內的探索過程,一一指出其閃光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除了教師評價以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各組員積極參與到自評和互評中來,然后將問題總結出來,最后在課堂上各組展示問題和成果,我們再針對大家發現的問題進行指點和評價。
總之,合作學習是訓練學生解決開放的復合型問題的能力,操作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合理分工,爭取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揮特長,體驗知識生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原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和內化。
相林.反思合作學習得失,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效益[J].數學大世界,2012(0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