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術
(長春市第二十中學)
讀書指導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引入
王術
(長春市第二十中學)
讀書指導法指的是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學習教材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相關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作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提升。以下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讀書指導法的意義和方法。
讀書指導;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教科書上承載著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重任,教師應該發揮其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學習教科書上的相關知識內容。為此教師應該認真的備課、準備相關教材內容,精心采取措施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借此來提高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引言,顧名思義就是對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內容在開頭做的一個總結和陳述,在中職學生現在使用的新的歷史教材的每章開頭就有一段引言,引言中介紹了該章的主要線索和歷史背景,對接下來章節的整個內容進行了大概的描述,并且通過每個章節的引言來看,就可以發現不同章節之間是如何聯系起來的。比如,在講到《世界近現代史》上冊第三章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引言,使學生大概得到一個過程:維也納會議后形成維也納體系,19世紀40年代末歐洲革命的爆發促使維也納體系土崩瓦解,通過這個脈絡學生對維也納體系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還有比如:工業革命—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誕生,這個脈絡使學生大概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背景;工業革命—各國通過不同方式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列強侵略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亞洲革命風暴的興起,這個脈絡又說明了如何由工業革命與亞洲革命風暴之間是如何聯系起來的。通過引言學生在腦海中對本章節的內容有了一個基礎的知識網絡圖,學習起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課文是每本教科書的重點,所有的知識點都涵蓋在課文中,提高對課文的閱讀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分析和總結能力的重要手段。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了教師應該通過“讀、思、畫”三個字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首先是讀,讀經常被分為三個層次:先通過泛讀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接著通過細讀了解具體的內容細節;最后重點閱讀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即重讀。其次是思,即思考,像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課文沒有思考是不會真正挖掘課文的內在含義的。第三要通過“畫”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標示,方便自己的重復閱讀或者咨詢教師。但是讀、思、畫并不是三個分開的具有先后順序的內容,而是三個內容同時進行,互相作用,使學生課文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例如,講到《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二章第一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時,讓學生按照這個模式來閱讀,先泛讀了解到巴黎和華盛頓會議使世界被充分劃分形成新格局,再細讀并思考巴黎會議的召開是如何形成所謂的“凡爾賽體系”,以及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改變了什么,并如何構成的“華盛頓體系”,最后重讀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長久的原因,并把重點標上記號,像:“華盛頓會議”的意義等。
注釋是對課文中相關內容的解釋和補充,里邊涵蓋了許多正本中沒有提及的知識點,比如,像西漢的編戶制度、唐朝的租用調制等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對注釋內容的了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得更全面具體,擴展學生的知識架構,同時,一些有趣的注釋也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來探究歷史、了解歷史。
讀習題意思不是簡單地把習題的題目閱讀一遍,而是根據習題中的問題,找出相應的答案,閱讀記憶。課文后的習題都是針對該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基本知識進行練習,學生在做這些習題的時候,也是對相關內容的一個復習鞏固的過程。比如課后習題:描述一下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過程、起止時間、地點以及歷史意義。這個題基本上就把紅軍長征的所有內容都涉及了,在回答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一遍系統的溫習,知識掌握得也更深刻了。
總之,讀書指導法是新課改要求下的一種新的歷史學科教學模式,它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力與記憶力,同時又能幫助教師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下學會如何讀書,如何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問題的解答,使學生擁有輕松愉快的學習態度以及更好地展現自我的機會,實現新形勢下對教學任務的要求。
[1]林開洪.“讀書指導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
[2]梁勵.略論中學歷史人物教學的基本原則[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