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茹
(河北省衡水市鄭口中學)
關于高中英語讀寫課教學的思考
于天茹
(河北省衡水市鄭口中學)
在新課標的實施中,讀寫課因為其實用性強、操作難度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通過對河北省衡水市“百千優質課”決賽中兩節同課異構的優質課進行對比、分析和思考,著重探索input與output的中間環節:內化與提取,以實現學生能力的潛移。希望能借此探尋一些實用、高效、可操作的讀寫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效果,提升教學理念,提高學生能力。
讀寫課;同課異構;能力遷移;高效課堂
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有兩篇課文,第一篇在Reading中,第二篇在Using language中,常以讀寫課的形式出現。教材實施以來,Reading中的課文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第二篇課文被廣大英語教師所忽視,原因有二:(1)這篇Reading比較簡單,知識點少,教師認為沒有什么值得講的。(2)寫作課例來為課堂教學所忽視。事實上,Using language中的這篇Reading,內容淺顯,實用性強,側重于以讀促寫,讓學生通過不同話題的閱讀,仿寫形式相近的文章,同時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通過對這兩節同課異構優質課的對比與分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對讀寫課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與潛在的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距離。最近發展區是教師介入的最佳區域,可以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構建“支架”,將學生的能力從一個水平引領到另外一個更高的水平。在讀寫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考慮到以學生現有的水平,憑空去寫一篇結構合理、語言地道、內容充實的文章是很難的。但是如果學生先閱讀了一篇相近話題的文章,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了篇章結構,提取了詞塊,在此基礎上進行仿寫,是可以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的。這便是讀寫課的最近發展區所在,也是教師將學生能力引領到更高水平的平臺。
高中英語的教學時間相當緊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每個模塊中Reading and writing的處理時間一般只有一節課。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既要通過閱讀獲取文章的內容信息,又要感知不同體裁語篇的框架結構,提取可供寫作使用的單詞短語句式,還要寫出一篇文理通順的習作,教學內容的取舍整合、教學環節的安排便成了大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也有好多教師只進行閱讀部分,把寫作留成課后作業,或者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閱讀部分,上課只進行寫作部分,把讀寫課上成單純的閱讀課或寫作課,這種做法使讀寫課失去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如何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是這樣說的:“教師應根據課程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求和水平進行深入了解,并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補充和調整教材的內容,創造性地完成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與任務。”
我們的建議是:(1)仔細研究教學內容,根據讀寫部分的難易程度和相關度合理安排讀與寫的時間分配。(2)在內化與提升上下功夫,讓閱讀充分為寫作服務,達到課堂時間的高效利用。(3)優化教學環節,略去與教學目標無關的部分,增強各教學環節的連貫性與流暢性,節省教學時間。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認為:“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高中生正處于向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感情豐富,極易受到感染。如果教師對此充分利用,等于找到一個借力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從而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這正是實現讀寫課高效課堂所需要的。對學生情感的激發應該是自然的、真誠的,如果生拉硬扯,則很難引起學生共鳴,也難以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找一個恰當的情感切入點,讓這個切入點成為激發學生潛能的“借力點”,這個“借力點”可以是對理想的追求,可以是對父母的感恩,可以是對殘疾人的關愛,也可以是對美好愛情的憧憬。還要采用多種形式,可以是圖片、音樂、視頻,也可以是適時出現的幾句話,內容不必太多,以免喧賓奪主,但要到位,要具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閱讀是語言的輸入,而寫作是語言的輸出,教師要做的是認真研讀教材和大綱,仔細研究學生,不拘風格、不拘形式地在輸入與輸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以讀促寫,實現學生的能力潛移,打造讀寫課的高效課堂。
顧亞敏.“高中英語主題寫作教學的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0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