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兵(重慶市奉節縣實驗初級中學)
?
對語文教學觀念轉變的思考
黎兵
(重慶市奉節縣實驗初級中學)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要最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認識與實踐的能力。充分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放手,主動放權,重視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閱讀教學
這些年,為了彌補傳統教育的缺陷,全國上下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教育改革的春風拂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我所在的學校很多老師開始結合教改新思路,利用各種教學新模式來指導教學,我在耳聞目睹中深受啟發:“要進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做到教學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觀念轉變的速度就是發展的速度’。”作為一個中學語文老師,我想這句話同樣可以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
中學語文改革從風雨中一路走過,在這些年中,中學語文沖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的陳舊觀念的束縛,改變了“滿堂灌”“填鴨式”的做法,新的教學觀念大量涌現。無論是提出“完美得令人遺憾”的三式三主導讀法,首創鍛煉學生自讀能力的錢夢龍,還是十多年沒改過一篇作文,由學生自己出題考試評卷的魏書生,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都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認識與實踐的能力,充分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放手,主動放權,重視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不小看學生,不輕視學生,把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優先權主動交給學生;“以教師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把自己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主持者和教學方向的引導者,把服務于學生學會能做的職責和義務留給自己。如果把教學活動比成一個電視節目的話,主演和觀眾都只能是學生,教師只能是其中的主持人。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領路人”和“教練”,而不是“代步者”和“替身”。在現實教學中有的老師對學生放手不得,放心不下,上課過癮似的唱“獨角戲”,一節課“滿堂灌”,而不考慮學生的特點,剝奪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使一部分學生滋生自卑和厭煩情緒,同時也容易使學生形成惰性和依賴性,即使考試成績再好,也是以綜合素質的失落和潛在能力的被埋沒作為沉重代價的。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能力培養,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訓練,任何時候都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學目的要求而“一刀切”,應該具體研究,在教學中突出“學”的地位、“學”的方法和“學”的效果。
我曾聽過一位老師講《錯誤》,這是高一上冊的一首現代詩。老師進門后背起了一首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讓學生對這首詞發表看法,由于這首詞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老師也趁機加入討論,老師置身于學生之中,師生之間搭起情感交流的橋梁,為課堂上學生積極配合并取得好的效果做了情感上的鋪墊。隨后導入課題,把文章范讀了一遍,然后給學生時間自由閱讀,并讓學生思考錯誤產生的原因,讓學生說出哪些句子寫得好,表現了什么。其中學生對錯誤造成的原因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錯誤因女子而起,女子和“我”的交臂錯過只因女子的心扉是緊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詩人遂在交臂時錯過驚艷的回眸,在女子眼中,“我”不是“歸人”,而是個“過客”。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騎馬走江南的“我”透視了女子的內心世界,并任憑女子如花的容顏在歲月中凋落,“我”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歸人”,我的馬蹄聲對她而言是美麗的。然而,“我”只是“打江南走過”,并不停留,所以,錯誤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女子的感情。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老師并沒有生硬地說誰對誰錯,而是適時引導,讓這兩種各有道理的見解互相參照和補充,豐富圓滿了詩歌的蘊涵。最后讓學生齊讀這首詩,并讓學生給大家朗誦自己平常所收集的優秀現當代詩歌。這堂課并不花哨,也似乎沒有很特別的東西,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動活潑,老師退后,學生居前,重在啟發,避開告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表達和理解能力。
在作文教學方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更應該堅持,因為語言能力重在養成而不是教成的,學生愈是處于主體的地位,愈會主動地去寫,去讀,去改。
在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反復講授文章怎樣構思立意,怎樣布局謀篇,怎樣掌握語言表達技巧,要做到什么“鳳頭,豬肚,豹尾”,學生便囿于固定的模式里邊,這樣做雖能使一部分學生取得一定效果,但卻是以付出大部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被束縛換來的。
再拿批改作文來說,教師一本一本地改,辛苦倒無所謂,但對學生作文能力提高又起了多大作用呢?教師一次次地重復著諸如“材料欠充實”“立意顯膚淺”“語言表達不力”“細節描寫不夠到位”之類的評語,很多學生連看都沒看一下。難怪葉圣陶先生深有體會地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由此,我想到把作文交給學生去改,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后,讓學生互改互評,互挑毛病,互找優點,取長補短。我發現一個寫字很差的學生寫給別人的評語是:“你的字有點‘毛’(潦草),望多加練習,寫工整點。”這個學生既然在說別人,那自己的毛病能不改嗎?這樣通過互改作文,“甘苦自知,得失自明”,收效較老師批改要大很多。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有的教育者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忘記了傳統語文教學所注重的“朗讀、積累、熏陶”,把“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錘煉忘在腦后,只知道“多、快、好”的寫作;忘記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積淀;忘記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借鑒;一味去追求標新立異。強調語文教學觀念的進一步轉變,并不是要全面否定傳統的語文教學,任何人都需要記憶,同樣,任何優秀的文化都應該傳承,學詩歌應該放磁帶給學生聽,講小說應該播放電影給學生看,通過畫面和聲音把內容作用于學生的耳膜和視網膜,也應該重視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朗讀,以及對語言意境的品位。只有既繼承傳統語文教學中好的經驗,又根據新時期、新形勢、新的要求,不斷加以創新,不斷改進語文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張家璇.語文教學觀念轉變之我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5(06).
·編輯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