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初級中學)
好的導入提升信息課堂效率
李瑛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初級中學)
教學導入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形式和內容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把學生帶入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中來,讓他們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結合多年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實踐,通過課堂實例來論證課堂導入如何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導入;課堂教學;激發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好的導入能夠先聲奪人,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統領整節課的教學,達到課前預設的效果。我在初一的一節課《圖片的獲取》中,在三個班上分別用了三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上課效果截然不同。我在初一(1)班采用的是平鋪直敘的方式引出本節課題,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對老師拋出的課題默默地看著,被動地接受。在初一(5)班采用的是提問的導入,用學生生活中的例子來提問他們,學生的參與度比一班要高,但學生的活躍度不高,在初一(3)班我用游戲抓鬮的方式導入,學生的參與度和活躍度都很高,整個課堂的教學任務在(3)班完成得最令人滿意。這讓我深深地感觸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并且對此展開研究。認為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展開“以情景為中心”的學習主題構建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也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本學科課程改革教學目標的實現。
什么是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是教師采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或輔助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的過程。如果在課堂導入這一環節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跟著你走”,贏得他們的注意力、學習熱情和興趣,使他們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我們便獲得了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在這方面進行著探索和嘗試,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工作,研究一些課堂導入的技巧,合理有效地運用到課堂中。
學科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我們在開展信息課教學時可以和其他學科相結合,結合學生其他學科學習的課程來進行課堂導入。在Flash章節綜合——繽紛的四季中,我用語文詩句來設計本課導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古人用詩句描繪了四季的特征,今天我們將用綜合使用Flash知識,動態地展示繽紛的四季。由使用詩詞靜態地描繪四季特征導入到使用動畫動態地展現四季魅力,凸顯了Flash的優勢。在與其他學科結合時要注意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可以給人一種快感,干癟的語言只能對人的心理產生壓抑,怎樣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吸引力,形象的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的實踐中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受學生歡迎的、有威望的老師,他們的語言一定是生動形象的,也就是說一定是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聽這樣的老師講課,學生一定會有一種樂此不疲的感覺。
有的導入可以簡潔,開門見山。在Flash按鈕與代碼一課中,我通過對比學生作業和老師修改的地方,預設結果:沒有立刻播放動畫,增加了按鈕。對比不同,回答問題。通過對比動畫效果,引出本節課課題。在用這一類導入時,導語要短小精練、簡潔,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導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導入方式上,要根據教學實際,既要靈活多樣,又要講究綜合。不能老用一種模式,防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運用導課的各種方法時,要注意各學科教材本身的系統性。要以舊知識為前提,以舊拓新,溫故知新,使導語的內容與新課的重點緊密結合,揭示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把舊知識通過新授加以擴展和深化。
教學從因特網獲取信息這一節課時,我是通過欣賞視頻來導入的。讓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江寧的視頻,和同學們一起展望江寧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在展望江寧未來的同時,學生被自己的家鄉所深深吸引,接著提問:如果我想更全面地了解江寧,同學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最快地找到答案呢?學生觀看視頻,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積極參與,有利于接下來的課堂學習。
導課要盡量以生動、具體的事例為基礎,引入新知識。同時要講究啟發性,要讓學生從淺顯簡明的事例中發現問題,進而從問題著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其積極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要用新穎、貼切的比喻,詼諧幽默的夸張,具體生動的描繪,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學生,貼切的比喻,既能幫助學生準確、輕松地理解講課的內容,又易于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一堂課的導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結合課堂內容、學生情況設計出適合自己課堂的有效導入,為自己課堂的學習任務更好地服務。一堂課有一個精當的導入就有助于學生對這堂課的迅速掌握,也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個優秀的課堂導入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設計好課堂導入,很值得我們同仁重視和研究。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我將繼續深入研究課堂的導入,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更受學生的歡迎。
[1]呂旭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淺談信息技術課堂的導入策[J].新課程導學,2013(17).
[2]朱克冰.關于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導入環節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