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糯
(浙江省杭州市北師大附屬杭州中學)
立足課堂,讓情境模擬更貼近生活
——基于生活視域下初中法律教學中情境模擬教學思考
王旭糯
(浙江省杭州市北師大附屬杭州中學)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法律教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了讓法律真正走進學生生活實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情境模擬,讓學生在情境模擬過程中感受到情與法的沖突、理論和實踐的沖突,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
初中;法律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模擬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從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九課《保護自我》開始進入了法律教學。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法律教學中,教材依附著大量的法律案例,利用案例教學無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教材中的眾多案例看似貼近學生實際,卻缺少現實情境。以《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一課中“用智慧保護自己”教學片段為例。
法律案例一:有一天,初中生小吳忽然收到一封厚厚的郵件,打開一看,是某鄉鎮印刷廠寄來的征訂單和宣傳資料。小吳發現這些宣傳資料是介紹犯罪手法和宣傳淫穢的不健康讀物,屬于非法出版物,就把它們交給了學校的老師。他想,其他同學也可能收到了這樣的郵件,如果同學訂購就會受到毒害。于是他向當地的有關部門寫信舉報。最終這家印刷廠受到了應有的法律制裁。(引自教材)
師問:小吳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使自己和同學免遭不健康讀物的侵害?
生答:一將該宣傳資料上交學校;二向有關部門寫信舉報。
學生質疑:小吳如何確定某鄉鎮印刷廠寄來的征訂單和宣傳資料是宣傳淫穢的不健康讀物?向當地有關部門到底是哪些部門?
這樣的案例教學法是法律教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被眾多一線教師所喜歡的模式之一。然而人為編制的法律案例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這樣的法律案例可以讓學生學會“保護自我”,實際上在生活中面對案例所反映的現象卻往往讓人覺得缺少操作性,并且該類法律案例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面對初中法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筆者認為要注重情境模擬教學。
1.課標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法律教學作為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法律教學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同時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正是因為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在法律教學中勢必將學生帶入情境模擬中,去感受情與法的沖突、理論與實踐的沖突,培養學生的辨別是非能力,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模擬中,才能綜合各方面因素作出正確選擇,去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
法律案例二:初中生小任在上學的路上,遇到兩名歹徒對其進行敲詐勒索。為此,小任與歹徒展開了殊死搏斗,在搏斗中被歹徒毆打成重傷。(引自教材)
師問:(1)小任與歹徒搏斗的行為說明他______________
生答:說明小任有英雄氣概,有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的勇氣。
(2)對于這樣的結果,你的思考和建議是______________
生答:面對不法侵害,我們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采取機智靈活的方法與其斗爭。
學生質疑:當我們遇到該類不法侵害時,如何判斷施害者僅僅是為了財產?這樣的財產侵害是否會上升到人身侵害?與歹徒反抗的時候,怎能預測我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結果?這種用結果的方式來評判行為正確與否是否合適?學生一連串的質疑反映出我們在初中法律教學中常用的法律案例的教學模式帶來了諸多的弊端。這樣的弊端正是法律案例在設置過程中沒有基于生活的視域下,缺少生活情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2.學情的需要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法律教學中的情境模擬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不斷沖突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矛盾、體驗沖突,在這樣的矛盾和沖突中所作出的抉擇,才能真正體現初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初中生在學習方面具有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的特點。法律教學中的情境模擬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初中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化依賴性學習為自覺性學習,化被動性學習為主動性學習,從而讓學生在自覺、主動學習過程中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
與此同時,傳統的法律課堂教學,法律案例雖然似乎能讓學生看到法律與生活的聯系,但缺少情境的模擬,又讓學生感覺到這樣的法律案例與生活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情境模擬教學將學生置身于現實的生活場景中,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性,從而讓學生切實地感知到:法,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那么,情境模擬教學需要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呢?
1.融入生活實際
“法有定論,境無常態”,在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情境模擬要考慮回歸到生活、要考慮到未成年學生的特性。同時在情境模擬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各類生活情境的變化。如情境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
例如,法律案例二:初中生小任在上學的路上,遇到兩名歹徒對其進行敲詐勒索。該案例在情境設置上缺少模擬性,上學的路上有不同時間的變化。例如不同的季節:冬季的早上路上行人可能稀少;夏季的早上路上行人可能較多。例如不同的地點:上學的路上經過人跡罕至的小路;也可能上學的路上已經臨近校門口等地。這些不同的情境模擬勢必影響著被侵權人作出怎樣的選擇。應對不同變化,我們選擇的方式需要合法,需要合適,需要根據情境模擬中的情境作出正確的判斷。
2.融入客觀實際
情境的模擬教學需要我們具有客觀性。在呈現過程中盡量減少是非對錯的判定和暗示,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或生活經驗進行判斷,這樣可以鍛煉學生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當然學生在是非辨別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正確引導。
例如,法律案例一:“小吳發現這些宣傳資料是介紹犯罪手法和宣傳淫穢的不健康讀物,屬于非法出版物”的描述已經給予學生是非對錯判斷,這樣的“判斷與暗示”既讓學生失去鍛煉辨別是非對錯能力的機會,又讓該案例失去現實的客觀性。
3.融入矛盾實際
情境模擬教學需要我們具有矛盾性和沖突性。在情境的呈現中要增加人物之間、事物之間的矛盾性和沖突性,正是這樣的矛盾性和沖突性才能體現生活的真實性,才能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面對各種問題時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這樣的沖突和矛盾。
例如,法律案例二:小任與歹徒身形力量的對比、歹徒是否持有兇器,這樣的矛盾和沖突直接影響著學生做出合適的判斷。甚至在現實案例中,類似的敲詐勒索的侵害人很有可能是身邊的同學、本學校高年級學生,這樣還面臨著法律和情感的沖突。又如,七下第八課“法律護我成長”中“家庭保護”,當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侵害來自父母時,這樣的法與情的沖突絕不是我們課堂上簡單給出個答案那樣簡單。只有讓學生置于這樣的情境模擬矛盾和沖突中,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作出合法、合理的抉擇。
針對本堂課“用智慧保護自己”兩則法律案例,筆者根據情境模擬教學策略,進行情境模擬教學再次嘗試。
情境模擬一(針對法律案例一):有一天,初中生小吳忽然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多媒體顯示郵件是一封征訂單和宣傳資料,點開宣傳資料的封面和內容。(注:部分內容打上馬賽克)
師問:你如何判斷該郵件的性質?針對該郵件你將如何處理?
生一答:從點開的內容看可能僅僅是成人讀物而已。
生二答:從點開的內容初步判斷該郵件中的宣傳資料很有可能是宣傳淫穢的不健康讀物。
此時可以借用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淫穢讀物與成人讀物之間的區別。改變了通常法律案例教學傾向于事先給予學生是非善惡的判斷,然后告之學生如何針對此類行為采取恰當的對策。而情境模擬教學模式僅僅是將事情發生的情境進行一定的客觀呈現,盡量不摻雜是非善惡判斷(體現情境模擬教學中的客觀性),讓學生通過自我觀察、感受、認識來進行判斷及選擇。
師問:根據同學們的初步判斷,我們可以斷定,該郵件主要是關于淫穢不健康讀物的宣傳,同學們會采取怎樣的措施,并說說你的理由?
生一答:我會將該郵件的地址拉入黑名單,理由:以后該郵件地址無法發送給我類似郵件宣傳。
生二答:我認為這樣的做法確實可以防止自己遭到類似垃圾淫穢郵件的侵擾,但是郵件人往往采取的是盲發方式,郵件發送沒有特定人,我們僅僅采用拉黑的方式并不能對這樣的不法行為有效制止,我會根據該郵件尋找舉報對象。這樣既可以使自己免遭這樣的侵害,也可以使他人免受其侵害。
生三答:我認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可以撥打110,直接報警。但是我不知道這樣的違法行為110是否受理?
師答:同學們的建議都有積極的意義,而我個人認為第二位同學的做法最值得提倡。至于我們第三位同學的擔心我也能夠理解。但是能想到撥打110報警,這首先就是對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的表現,至于可能客觀原因,而公安部門無法受理那可能就不是我們公民個人擔心的事了。
三位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在生活實際中,由于對于網絡的熟悉程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自我保護方式。正是這樣情境模擬教學的生活化,才讓三位學生能根據自身的生活情境選擇不同的自我保護方式,無論哪種方式都是我們所鼓勵和提倡的(體現情境模擬教學中的生活性)。但是作為課堂教學引領者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更合適的建議,從而讓學生在這個情境模擬過程中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情境模擬二(針對法律案例二):課堂上,分別邀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來進行情境模擬,設定時間:上學路上;地點:距離校門口500米的角落;遇到一位敲詐勒索的社會青年。社會青年由班級里身材高大的男同學(或教師本人)來飾演。
通過實際場景的模擬,受害人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并且讓學生評論這樣的方式是否可取,最后讓學生總結遇到不法侵害我們采取自我保護要遵循哪些原則。
學生在情境模擬中采取的方式:
1.女同學趁其不備,擺脫束縛沖向校門大聲呼救。理由:校門口往往有保安和老師,可以尋求幫助。
2.女同學立刻打開書包,把身上僅有的早餐錢交出,同時仔細關注侵害人的樣貌,事后及時告知老師。理由:這種針對財產的侵害行為,可以用這種方式換取人身安全。
3.女同學可以嘗試試探侵害人,尋找反擊或擺脫機會。理由:侵害人是一個人,且手上并無任何兇器。 師:根據動畫能否得出鐘擺擺動的快慢受擺線長度的影響?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擺角不同。
師:很好。這個就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研究某個問題與多個因素的關系時,每次只改變一個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通過分析這個改變的因素與所研究問題之間的關系,再分析綜合得出結論或規律。如果要驗證第一個猜想,利用控制變量法對擺球、擺線和擺角有什么要求呢?
生:選兩個重量不同的擺球,擺線長短和擺角要相同。
師:如果研究擺鐘擺動快慢與擺線和擺角關系,該如何設計實驗呢?
生1:擺線長短不同,擺球輕重和擺角要相同。
生2:擺角大小不同,擺線長短和擺錘輕重相同。
關于實驗器材和所需記錄數據,筆者安排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確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意識。
4.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
筆者示范探究鐘擺擺動快慢與擺球輕重關系的實驗,在操作過程中講解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讓學生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不可杜撰。
5.分析與論證
師:實驗數據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須通過分析、論證形成結論才有意義。就像你買了一件新衣服,只有穿出來了才能體現衣服本身的價值。下面,請同學們仔細對比兩組數據,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選擇一組學生的記錄數據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共同分析)
生:擺線長短和擺角大小一定時,擺球擺動的快慢與擺球輕重無關。
接著,教師讓各實驗小組按照以上步驟探究猜想2和猜想3。學生操作,筆者逐步指導,得出結論。
6.評估
評估是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還要正確認識“評估”在探究中的作用。對于部分學生記錄數據偏差較大從而得出錯誤結論,筆者將這些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重述,讓學生討論交流進行自我辨析,歸納失敗原因,加深對正確實驗操作步驟的印象,體會實驗過程中合作交流以及嚴謹求實的必要性。
筆者讓學生將探究電視黑屏的問題按照科學探究步驟設計完整的探究方案。這樣設計既是對本節知識的鞏固,又讓整個教學遙相呼應,更加完整。
本節教學設計秉承著讓物理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堅持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為了避免課堂過于枯燥,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筆者選擇通過生動活潑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物理現象,獲取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科學實踐和抽象思維能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