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槐
(福建安溪銘選中學)
淺談中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
吳詩槐
(福建安溪銘選中學)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比喻:“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彼此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這個比喻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幾個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識、思想,就會促進每個人多學到一點兒東西。通過合作、交流,每個人很可能得到一個,甚至多個金蘋果。然而當下的數學課堂仍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時常演繹著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缺乏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愿望,不愿也不會與同學討論、交流。要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課程標準的理念,數學課堂就要重視數學交流活動,重視培養學生進行數學交流的能力。筆者立足課堂,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作了兩點探討:
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不是教學中的施壓者,在傳授教學知識時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這樣,學生在課堂交流中才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展的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實現。學生在課堂交往中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重視學生情感,營造和諧氛圍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多爾說的那樣: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突出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強調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個性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張揚每個學生的鮮活個性。教師要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探究精神,建立融洽流暢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度去對待每個學生。
2.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民主氛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面對熟悉、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自然會饒有興致地主動嘗試,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3.構建師生關系,營造平等氛圍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創造、探索的環境和一種科學研討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師應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心理氛圍等。
贊科夫認為:“學生的反映是個體能動的反映過程,應該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探索。通過探索,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能力。”這說明學生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學生的合作交流應該在自己先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會有思維上的碰撞,才會使學生交流時有自信,有話說,會表達。每當學生在獨立思考中遇到障礙時,教師應給予學生思考性的指導,通過點撥讓學生繼續思考。因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說數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說”數學,就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敘述自己參與知識探索活動的思維過程,說明自己探索發現的數學結論,發表自己的各種解題見解,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困惑,產生的疑問,暢談自己學習后的收獲和體會。教師要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激發學生“說”的積極性,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樂說,并在說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發展思維。
2.引導學生“寫數學”
課堂交流大多時間是以語言進行交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生活中發現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心得體會、解題反思等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并進行交流。這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還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煥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3.引導學生思考數學
所謂數學思考,就是當學生遇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時,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數學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讓學生經歷發現數學問題、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這種交流活動,有助于學生澄清認識,增強理解。
[1]胡昌秒.淺談數學課堂中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J].南方論刊,2010(12).
[2]梁樂平.談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