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編者按 2015年12月15日,新華社召開一年一度的新聞學術年會,分多個論壇探討新聞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以及新華社業務創新與發展戰略。本文是對2015年新華社學術年會概況的介紹。
“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主力軍作用?”“如何適應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情況,更有效地傳播中國立場中國觀點中國聲音?”“如何適應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傳播格局新變化,更廣泛地占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陣地?”
2015年新華社新聞學術年會正是圍繞有效應對上述“三大挑戰”而展開研討的。本屆年會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建設國際一流世界性通訊社”為主題,共收到論文或摘要260多篇,設6個論壇。除12月15日當天舉行的三個論壇“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與輿論引導主力軍作用”“爭奪國際話語權與有效傳播中國聲音”“傳媒格局新變化與占領新興輿論陣地”之外,還先期舉行了“信息技術與媒體生態”“打造世界一流的經濟通訊社”“青年論壇”三個分論壇。
在12月15日開幕會上,蔡名照社長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新華社在新聞實踐中需要重點研究和關注的問題,包括就“把握正確導向”“大力推進創新”“全面提升能力”,與大家進行了交流。何平總編輯主持開幕會,李熙、周樹春、于紹良、劉正榮和姚光同志出席開幕會。總社各部門備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國內分社部分負責人、特約研究員、論文作者等280余人分別出席年會的開幕會及各論壇。
周樹春、于紹良、劉正榮等社領導和總編室、對外部、國際部、新媒體中心負責同志還分別深入幾個論壇與大家共同研討。新聞研究所負責同志分別主持“三大課題”論壇。備論壇圍繞應對“三大挑戰”,按照何平同志“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富有成果”的要求,話題務實開放,交流深入廣泛,氣氛熱烈活躍,如青年論壇現場提問交流共計91人次。與會同志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建言獻策,富于戰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建設性,體現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
一、深入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到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新聞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豐富了黨的新聞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
蔡名照社長在開幕會講話中強調,要把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在新聞實踐中認真抓好落實。
蔡名照社長還著重闡述了新華社在新聞實踐中需要重點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一)把握正確導向。導向是新聞的靈魂。堅持正確導向,不僅是黨對新聞工作的要求,也是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把握正確的新聞導向,關鍵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正確的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和分析問題。耍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追求事物的真相,揭示事物的本質。
(二)大力推進創新。當前新興媒體影響力迅速上升,要正確把握移動化、智能化、互動化、全息化、渠道制勝等媒體變革的趨勢,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傳播效果,更加注重內容與技術的結合,掌握媒體變革的主動權,積極搶占新的媒體制高點。
(三)全面提升能力。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新聞采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渠道建設能力、編輯記者的全媒體能力,努力培養一支具有新媒體思維、多媒體技能的新聞工作隊伍,為新華社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隊伍支持。
二、把握正確導向,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主力軍作用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收宮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在新的經濟社會形勢下,更需要牢牢把握大局,準確把握導向,進一步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如何在新形勢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把握正確導向?如何“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與會同志研討熱烈。
“事實是導向的基石,導向是新聞的靈魂”。與會同志認為,首先要堅持黨和人民“耳目喉舌智庫”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新聞導向,堅持圍繞大局、聚焦主業,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與會同志建議,讓科技第一生產力引領全社生產力,構建全社一體的新聞科技創新體系,提高新產品研發能力,最終實現用大批高品質稿件引領輿論場。從建設“三個通訊社”的高度審視用戶關系,重塑“新華情結”,增強對媒體的價值引領,要摸清需求端變化,加大供給側改革.從重塑“傳播力”中找回用戶。
與會同志認為,要在新時期大力弘揚調查研究優良傳統,自覺踐行“三貼近”“走轉改”,把輿論引導力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堅實基礎之上。為做好調查研究,要緊緊把握政治導向,聚焦選題的新方向;大力推進調研體制模式創新,在選題模式上增加社外智庫選題篩選;在組織模式上加大區域調研,突出區域報道動態性、均衡性和突破性;在思維模式上向全媒體綜合立體報道轉變。“十三五”時期,通過對國際國內全局性問題進行研判、對行業和領域的新情況新走勢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對經濟社會中個別事件和個別傾向的根源進行挖掘并提出治理方案,提高報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要加強輿論引導中時政報道、應急報道、熱點引導、輿情研判、評論分析、精品報道六個能力建設,要有新媒體報道思維、全媒體報道能力、核心突破能力,建立精品報道的生產機制和考核導向,形成精品報道研究氛圍。
三、講好中國故事,更有效地傳播中國立場中國觀點中國聲音
周樹春副社長在“爭奪國際話語權與有效傳播中國聲音”論壇上就創新國際傳播研究工作提出四點要求:適應中國崛起和世界變革大勢,提高研究站位;服務新華社轉型發展,增強戰略意識;推動國際傳播創新,明確目標實效;加快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豐富科研手段。
對新華社來說,建設強大的國家通訊社和國際一流的世界性通訊社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中央對新華社提出的明確要求。在過去的一年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所突破。然而,新華社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與我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仍不相適應。
與會同志立足已有經驗,直面目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的“不適應”等問題,圍繞創新對外報道話語體系、海外社交媒體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針對國際新聞對外報道方面存在的障礙,與會同志建議通過組建對外報道協調小組,切實發揮總社編輯部總指揮部職能,形成全球一盤棋格局。
針對長期存在的對外報道“重上天、輕落地”、影響力不大的問題,與會同志建議:以高訪報道為突破口,以海外社交媒體和移動客戶端為主要抓手,做好海外專版合作,以“落地”引導“上天”。
針對議題設置能力弱,稿件缺乏深度,報道既少“高原”又缺“高峰”的問題,與會同志建議:圍繞高訪和其他重大熱點新聞事件加強調研,以言論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為抓手,堅持國際視野,突出中國視角,著力提高選題策劃和議題設置能力,發出與西方媒體不同的聲音。
針對外宣工作中的認識誤區,與會同志建議增強產品意識、用戶意識、跨文化傳播意識,尊重新聞規律,也要遵循不同表達形態的特殊規律,尋找個性化報道視角,尋求與國外受眾的情感共鳴。
針對分散多頭的對外傳播格局,與會同志建議樹立合作傳播理念,并突出獨立自主、主持公道的中國特色,發揚平等待人、兼容并蓄的中國風格,展現誠信務實、創新共贏的中國氣派。
四、大力推進創新,更廣泛地占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陣地
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通過流程再造、機制重構、終端牽引、資源整合、要素融合,新華社正著力構建內容權威、品質精良、技術先進、形態多樣的現代傳播體系。
面對傳媒變局,新華社報道尚存在與網絡等新媒體傳播特點不相適應的問題,在占領新興媒體陣地的廣度、深度和效度上仍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新華社發展新媒體在技術、人才乃至理念和機制上仍然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
劉正榮秘書長在聽取大家發言后,就發展新媒體和如何抓住新機遇與大家交流了看法。他指出,研究新媒體要研究三大關系的變化,媒介與人的關系、信息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要深入研究人際傳播實現大眾傳播的新發展。新華社發展新媒體要弄清楚兩個基本問題:該做什么、為什么做。對新媒體生態演變,要注意把握本質和趨勢,不能盲目跟風。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在形式上,關鍵是形成信息產品生產鏈。新華網和新華社客戶端首先要成為大平臺,進而創造生態鏈。他強調,要加強研究的針對性,想方設法提高創新能力。
與會同志著眼傳媒變局眺望未來,為新華社的創新應變出謀劃策。
——創新,首先要對主體業務和存量業務進行改造。
傳媒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的當下,新華社供稿受到沖擊。與會同志認為,只有積極應對,調整產品結構,才能有效占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市場,比如:優化調整供稿線路,重點發展新媒體用戶;細分市場,差異化營銷,個性化服務;加強維權,依法保護新聞版權,等等。
視頻直播線路建設也要有互聯網思維,不僅要開發直播網絡供稿平臺,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直播流,更要有貫穿直播服務始終的用戶思維、迭代思維和系統思維。
社辦報刊作為“最傳統”的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也需要“華麗轉身”。與會同志認為,構建連接是社辦報刊融合發展的核心目標,通過搭建新媒體的網狀連接結構,盡快重新連接用戶,通過用戶連接拓展、商業模式創新、資本市場對接三個步驟實現融合發展與戰略轉型。
——創新,更要向增量要價值,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拓展。
與會同志直言,傳統媒體在面對新興媒體時,老辦法、老團隊、老技術、老體制、老體驗已“不適應”。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跨界融合的變革趨勢中,要適應場景革命打造網上通訊社,要培養生生不息的產品創新能力,建設真正面向新媒體的專線,打造一個未來的、機器人編輯時代的“客戶端”,在發動機層面發生變革:以人工智能為心臟,以大數據重構傳受關系,跨界融合與整合。
積極探索“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媒體融合未來模式和路徑,加強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布局未來。借鑒成功的“互聯網+”轉型企業經驗,開發產品跟蹤系統,實時了解媒體用戶對新華社產品的取舍加工情況和讀者交互反應。基于此,更有針對性地改善表達、改進產品,提高落地率。
與會同志暢想,未來十年的新華社可能不僅是新聞機構,還是大數據機構、互聯網機構。
一切創新都要落實到產品上。與會同志提出產品創新有四個方向:重大主題的淺閱讀,現場新聞的可視化,線上線下交融互通,大數據新聞。
圍繞產品創新,增強現實技術(AR)成為本屆年會的“熱詞”。與會同志建議,運用AR技術為文、圖、視頻三種形式提供統一入口,打通新華社視頻、動新聞等產品資源,實現更有機的融合,更加立體地提供新聞信息產品,提升用戶體驗,并向圖片用戶提供AR技術服務,探索通訊社與媒體用戶的合作方式。
基于互動化的新媒體特征,與會同志認為圖片社交平臺可成為產品創新的下一個發力點,可依托海量圖片資源,對個人用戶開放免費下載,吸引用戶,建立龐大的用戶群,并將用戶產生圖片為我所用,同時增加圖片風格類型,更有效地吸引年輕用戶,吸引流量、打造品牌。
——一切創新,都是為了更廣泛、更有效地占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陣地。
與會同志認為時政宣傳報道占領新興媒體陣地時存在誤區和難點,有待增強傳播效果,加強內容的垂直開發和個性化匹配,保障內容品質,形成良好的用戶黏性。
與會同志交流了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經驗,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為王同樣適用,要堅持理性、建設性,快說、敢說、會說,善于轉換角度和敘述手法,同時自媒體人要抵制“粗鄙”風氣,堅持定力和品格,努力生產原創、嚴肅、正能量的內容。
針對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發展隱憂,有同志建議:對個人公號向機構自媒體轉型給予資源支持和規劃引導;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再造時政內容;與自媒體平臺方建立合作關系,爭取更大支持。
五、“二次創業”共鑄輝煌,領航中國經濟信息業
最近新華社黨組作出加強和改進新華社經濟信息工作的部署,吹響了新華社經濟信息事業全面改革發展的號角,開啟了新華社經濟信息“二次創業”的新征程。l2月14日舉行的“打造世界一流的經濟通訊社”論壇就新華社經濟信息工作的規劃布局和未來愿景進行了深入探討。
正如蔡名照社長指出的,要把經濟信息事業作為構建強大的世界性通訊社的一個重要的業務支柱,作為發揮新華社資源優勢、擴大新華社社會影響力、拓寬新華社服務領域、更好地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方面來謀劃。
于紹良副社長在論壇上說,新華社經濟信息事業全面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二次創業”的偉大征程已經起航。中國經濟信息社要積極轉變思維方式,敢于突破已有模式,努力提高運營能力,主動破解改革中的各種難題,成為中國經濟信息事業的領航者。
與會同志認為,要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探索運用項目跟投、期權等政策,最大程度激發員工創造力和活力;同時著力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盡快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國際市場產生廣泛影響力,真正成為世界知名的“經濟通訊社”。
與會同志提出了很多具有實操性和前瞻性的建議,如:培養一支專業化的信息分析隊伍,重點加強專業型領軍人才培養,改變傳統的依靠記者做信息的思路和做法;注重對全社資源的整合利用,實行集約化發展、集團化經營、專業化管理;重視智庫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政府智庫業務,厘清智庫與信息的關系,實現高度混業化,通過項目運營、基地運營、平臺運營等模式豐富智庫產品;建立一個能及時高效、快速反映用戶需求的產品升級迭代機制;在數據資產、數據評估、數據儲備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大數據領域實現后發制人、彎道超車;加強機器人寫稿的研發和應用,提高財經信息智能化生產能力……
面向變局的深入思考,面向未來的大力創新,必將為新華社全面提升履職能力提供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