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版權調研課題組
2015年的2月1日,新華社曾經連續發表三篇文章,曝光微信公眾號中的盜版行為,對微信抄襲現象進行了詳盡的總結,以強烈的姿態,表達了對侵權的憤怒。
應該說,新華社的這次發聲既是主持公道,同樣也是自我維權。移動互聯時代,許多致力于高品質原創新聞產品生產的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尊重傳媒間跨平臺的內容資源共享,也愿意為正當渠道新聞產品的合法發布與轉載提供專業服務,但是,對于五花八門的盜版現象,對于愈演愈烈的侵權行為,應堅決說“不”。
一、加強版權管理是國際共識,世界上已經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版權制度。近年來,我國版權制度不斷完善,維權意識也日益高漲。行業的整體版權保護意識普遍加強;主流媒體都不斷加大版權保護力度。
從2005年,國內20余家報紙聯合發布《南京宣言》,致力于“堅決維護報紙的新聞知識產權”,“改變新聞產品被商業網站無償或廉價使用的現狀”,到2014年,“今日頭條”高市值融資的同時,被國家版權局立案查處侵犯版權,再到不久前搜狐視頻訴暴風網勝訴,關于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從倡議到行動,從話題到落實,部分典型案例,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傳媒不斷爭取和完善版權保護的軌跡。
2006年lO月,《新京報》訴TOM網站未經授權使用其25000余篇稿件和圖片,要求“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372萬元”。此案被視為“傳統紙媒訴新媒體第一案”,在剛剛實施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背景下尤為矚目。次年4月,原告勝訴,但賠償金數額遠低于訴訟標的。
2007年,《新京報》起訴浙江在線非法轉載7000余篇稿件,法院認為應將此案拆分為7000余個案件逐個起訴。歷經三年的拉鋸式訴訟,最終和解結案。
2011年,《新京報》起訴iPad新聞類免費應用軟件“中文報刊”的開發者邁思奇公司,被稱為國內首起針對iPad應用的版權訴訟,歷時近一年,獲賠10萬元。
2012年底,中國新聞網狀告上市公司浙江核新同花順網絡信息公司非法轉載其原創稿件,索賠上千萬元。次年初,法院一審判決原告勝訴,每篇被侵權稿件的賠償金額最低1OO元,最高500元,絕大多數200元。
2014年6月,《廣州日報》《新京報》等多家傳統媒體向國家版權局投訴國內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侵權。同年9月,國家版權局對“今日頭條”展開立案調查,確認權利人投訴的部分新聞作品及相關圖片均由該網站存儲和傳播,而非鏈接跳轉方式,構成侵權。之后,“今日頭條”積極整改,刪除侵權內容,并主動與媒體洽談新聞版權使用問題。這被認為是移動互聯領域版權戰第一例。
2015年l1月3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2014年6月搜狐視頻訴北京暴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其“搜狐視頻娛樂播報”著作權糾紛一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結果,認定暴風網構成侵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賠償原告l.3萬元。法院首次認定了娛樂新聞作品應受法律保護,認為對在播放娛樂新聞影像、圖片、畫面特效的同時,配合旁白、字幕、音效制作而完威的作品,具有較高的獨創性,也是所有新聞作品能否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的通行標準,應受法律保護,他人未經許可不能復制、轉載或抄襲。此次知識產權法院的判決,對今后類似案件提供了一定專業參考價值。業界認為,最終的判決說明,只要投入足夠時間、精力、成本去創作優質內容,凝結智力成果,法律一定會對具有獨創性的新聞作品給予保護。
二、相對于歐美各國成熟的版權制度,我國版權制度起步時間短,版權保護設計不夠完善,尚沒有形成體系。當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產業深度融合之后,傳統的版權管理模式暴露出較大局限性,尚需不斷推動完善。
據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最近披露的信息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5年海淀法院受理的新聞作品侵權糾紛案件增長了一倍。這一方面表明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新聞作品被非法引用、轉載的情況越來越多,維權較為困難,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類作品侵權案件以訴訟的形式進入法院。
新聞產品的復制傳播成本極低,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新華社版權調研課題組與法律界傳媒界學者的交流中,業界專家認為,新聞產品的版權目前我國只形成了基本保護制度,相對缺乏體系,相關權利界定還存在分歧。對于新聞產品的版權保護,在我國著作權中只是在個別條文上有所體現,涉及新聞產品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很不完備;以國務院行政法規形式制定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涉及新聞產品版權保護的問題較少,更多是有關互聯網版權合理使用與限制以及網絡服務商的責任限制;《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多圍繞互聯網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政保護,未涉及新聞產品著作權的其他權利保護,例如署名權、修改權、發表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且該辦法屬于部委規章,沒有直接的裁判效力,不能作為法院判決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
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不斷加大對原創作品的保護力度,對未經許可擅自轉載的判賠數額已經提升數倍,提高了侵權成本;但受行政執法資源限制,只能打擊重點案件,更多的盜版仍有生存空間;同時,執法標準不統一,判賠額普遍不高,法律保護水平不穩定,由此造成維權成本很高,內容方與渠道方產業關系不和諧等等現象。
當前,互聯網作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具有數量、更新速度等較強優勢,其便捷性也給著作權人和傳統傳播平臺都帶來了版權保護方面的困擾。我國著作權法雖然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最高人民法院也發布了一些司法解釋,但法律對于鏈接、搜索這些基本網絡問題,仍缺乏明確規定,使得法官們在適用法律上面臨困難。
加大版權執法力度,一方面是履行國際承諾、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為國內產業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三、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傳媒領域所出現的各種版權糾紛仍處在高發期,保護新聞產品的知識產權、打擊盜版侵權行為是一項艱巨、復雜、繁瑣的長期任務。
一方面,維權意識不斷加強,版權制度不斷完善;另一方面,版權保護形勢仍然嚴峻。
新華社版權調研課題組調查顯示,據新華社各地方分社不完全統計,各省市自治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媒體和網站未簽訂《新華社供稿服務協議》而擅自使用新華社新聞產品的現象:東部某省侵權使用新華社稿件的媒體有14家之多;湖北某報侵權使用新華社稿件2014年3559條,2015年1-9月1407條;廣東某網站及其移動客戶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大量使用新華社新媒體專線稿件,僅2015年1月至7月上旬就累計達2000多篇(含圖片);北京某網站及其移動端產品,2015年上半年累計侵權使用新華社新媒體專線稿件共5000多篇(含圖片);一些地方的簽約用戶有違法使用未經授權的新聞專線產品的現象.還有一些簽約用戶違法二次轉載新華社新聞信息產品,因網站檢索功能有限,甚至較難查清具體使用情況。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介紹說,據統計,中央電視臺被侵權最為嚴重的前五名節目中,有四檔是新聞節目,分別是《新聞直播間》《新聞聯播》《今日說法》和《今日關注》,其中僅《新聞直播間》2014年的盜用鏈接總數就接近4萬條。從電視新聞侵權形式來看,有新聞視頻點播、新聞碎片化使用、新聞視頻網絡同步直播流、新聞視頻深度鏈接、素材編輯后使用、新聞節目整體播出、點播等多種情形。這些新聞節目各種形式的侵權盜用不僅嚴重減損了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獨家價值和收視率,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新媒體機構甚或個人任意篡改和歪曲新聞報道內容,造成了更大的社會負面影響。
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保護好新聞作品的著作權,建立健康有序的產業授權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教授認為,現階段,數據庫版權,是媒體新聞報道獲利權的實現路徑:從立法角度看,確立新聞信息的數據庫版權不必涉及新聞本身是否存在版權保護的問題,不會存在修法的爭議;從實踐角度看,技術上當前互聯網媒體獲得傳統媒體的信息主要依靠爬蟲技術在后者網站(數據庫)里拿取,正符合使用后者數據庫的要件;而且在實際以年度付費的結算方式上,也符合連續使用后者動態數據庫的特征。遵循使用數據庫的思路,細化規則,建立規范,來解決傳統媒體原創的新聞信息的利益保護問題,既能合理解決主要矛盾即互聯網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又符合現有國際公約與國內法規體系,更有利于保護社會共同利益。
中國傳媒大學王四新教授則提出:
——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正在并還將發生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版權的主要載體和再現平臺將更多地向手機為中心的移動互聯終端平移,而移動互聯網對傳播技術的倚重,將導致版權法對技術保護措施的高度重視,版權人或管理者應當考慮把版權保護問題解決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
——移動互聯時代,大數據的建立,為權利人維權提供了更多的選項。權利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綜合平衡利害得失,靈活多樣地采用維權方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作品使用的頻率和規模以及對原創性作品開發出來的產品的梯度和深度會空前增加,這要求對作品使用的法定許可要適應這種新的版權使用狀況,滿足版權使用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