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遙
摘 要:“花山節”對于苗族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蘆笙舞流傳至今,已經成為苗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數學者認為苗族“花山節”的起源與祭祀文化有關,通常認為是為了祭祀祖先或紀念某位貢獻卓著的英雄人物,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是聚會方便男女求愛而演變成。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口的遷移,人們對花山節不斷賦予新的內容,豐富了節日的內涵,使花山節逐漸演化為祭祀和男女求愛的文化活動。開展對花山節的研究,了解其發張展起源以及現今的發展狀況將會對對苗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保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屏邊;苗族;花山節;節日文化
聚居在云南省屏邊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都要興高采烈地歡度自己的節日—采花山。每個青年人,只要來到采花山活動的場地,就會不約而同地唱:走進花山園,說起話來心里甜,找個迷彩迷朵對山歌,三天不吃也快活。
一、采花山節的由來
采花山的由來,有各種傳說。有一種傳說是:這個區有一座高聳入云的山,名叫青龍山,山上百花爭妍,景色十分迷人。最高處有一個形似寶劍直插藍天的彩云峰,彩云峰半中腰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妖精洞,洞里住著一些大大小小的花妖。當地人民深受其害。每逢正月初一,花妖就跳下山來危害牲畜,把苗家少女拖到山洞里,有的做苦工,有的當舞女,有的則成為大大小小妖精的媳婦。為治服花妖,年輕力壯的苗家小伙子們就在這一天豎起花桿,吹響蘆笙,彈起三弦,敲起鑼鼓,拔出長刀,一齊沖上花山與花妖拼殺。他們殺死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救出了被花妖奪去的苗家姐妹和剩下的牲畜。為了紀念這個勝利,苗族人民就把這個時候定為自己的節日。[1]
另一個傳說是:古時候的統治者歧視苗族兄弟,對苗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奴役和殺戮,搞得苗族人民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只有各奔東西。就在正月初一這天,有一對苗族青年男女相遇在鮮花盛開的青龍山腳下。他們對起山歌,各自傾訴自己的遭遇,長達五天之久。結果身世各異,遭遇相同,情投意合,互贈禮物,結為夫妻。以后,每年這個時候便成為苗族人民的采花山節。[1]
傳說雖然不同,但節日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自古以來卻大同小異。現今,政府為了讓苗族人民過好自己的節日,親自出面組織。每逢采花山節,都撥出專款,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工作。
二、采花山節的傳統內容
采花山節到來之前,要選擇一座比較平緩的山作為花場,花場中央立起一棵五顏六色的花桿,除在花桿腳插一些彩旗外,花桿塔頂上也要綁上一些彩旗和青松枝。彩旗象征著勝利,青松枝象征著萬古長青。花場周圍松樹環繞,花場的草坪上,奇花異草爭相斗妍。陽光穿過樹林,像一根金色的鏈子,點點穿連在花場上,恰似一床巨大的花毛毯鋪在地上,五光十色,晶瑩奪目,情景壯觀。正月初一這一天,苗家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擁來,每年都有上萬人云集在花場。有的從遠達數百里路外趕來,也有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地來參加。當主持人宣布花山盛會開始,公布花山約法三章以后,苗族男女青年和其他民族的姑娘小伙子們就圍起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圓圈,隨著悠揚的三弦聲翩翩起舞。他們不知疲勞,從早到晚不停地跳,持續數日。跳餓了就買些糕點或涼米線、卷粉充饑,口唱干了就打一碗清涼甘甜的清泉水解解渴。苗家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青年男女用歌舞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用歌舞來表達自己對異性的愛慕之情,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當各自選中了自己的如意對象后,就開始對歌。有的站在花場上,有的則到花場邊的一棵棵大樹腳下雙雙而坐。他們緊靠在一起,無拘無束,相互傾訴衷情。一旦情投意合,就含情脈脈地互贈定情信物,等到花山盛會結束以后,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去提親,最后再決定結婚的日子。當然,對歌也不完全是為了談情說愛,尋求配偶。花場上有一條規矩,不論男女老少均可對歌。年輕人對歌的內容,有傳授打獵經驗和生產經驗的,有傳授做人道理的,或辯論各自對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但出了花場,青年人就不能同老年人對歌了,年輕人如果要向老年人請教一樁事就只能用苗語通話,否則就會被老年人視為不尊重的行為,遭到非議。花桿腳下,常常有中青年或老年人吹起蘆笙圍著花桿跳。[2]
傳說,青年人已婚三年不生育者,圍著花桿跳跳就會有求必應;中年人或老年人圍著花桿跳跳就可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體無病。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大多席地坐在花場邊的大松樹下,他們借盛會的大好時機,和親友敘家常,交流生產經驗,互相祝愿有個好的收成,生活安康。前來參加節日的各族群眾,食宿一概自理。待到夕陽西下,附近村子的人就帶上遠方來的客人回家住宿。如果你人生地疏也無關緊要,只要大大方方到苗族家里叫一聲“老表”,就會同樣受到熱情款待。因為苗族人民是非常好客的。花山節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當地政府向評選出來的優勝者發獎,然后宣告當年的花山盛會結束。好客的苗族總是依依不舍地把自己的親友邀約到家里再住上幾天,特別是青年小伙還要把自己在花山上選定的意中人喊到家里,讓自己的父毋也高興高興,住上十天半月又由小伙子把娘姑送回家。[3]
三、屏邊苗族的花山節
一般完成祭桿儀式之后,才真正地標志著花山節的開始,之后就是載歌載舞的各種活動。原本屏邊花山節活動時間只持續一天,主要活動是對歌、蘆笙舞、踢“拋彈”(用草和草繩及羊毛扎的圓球),形式傳統、內容單一。其中的蘆笙曲和蘆笙舞,作為苗族的標志性民族藝術表演,承擔了許多重要功能,如專門祭祀的舞曲、用于社交的舞曲、用于表演的舞曲等。后來加人了一些與傳統表演形式有關的活動,包括蘆笙舞表演、飛歌(年輕男女對歌)、賽馬、射弩、穿針績麻以及花山節篝火晚會。而現在在政府部門的商議和支持下,活動時間改為兩到三天,同時,又增加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活動,如蠟染織布表演、進寨門、迎賓欄路酒、賽花衣(展示)、田徑、足球比賽、籃球比賽、情歌對唱、文藝演出等。通過花山節中這些豐富的樂舞表演,苗族青年男女也各自尋覓自己的意中人,然后通過對歌、蘆笙舞、蘆笙曲等多種形式傳情達意。在這期間,苗族民眾也進行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花山節又叫作“趕花山”,在節日期間,往往不同村寨、地區的苗族群眾聚集在一起,而這些村寨、地區都需要有獨立的歌舞表演。同樣,在節日期間,商品展示、貿易往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總體來說,整個節慶活動主要在于: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各地區苗族的文化貿易交流;苗族青年男女的自由婚戀。[3]
四、屏邊苗族花山節的發展現狀
當前,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屏邊苗族花山節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在傳播和影響力上都有了較大發展。那么,苗族花山節的發展現狀如何呢?
(一)政府經濟政策支持,花山節的結構從一元走向多元
每年花山節,政府都會撥專項資金以推動花山節的活動,改變了原本的一元結構。花山節原本是苗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依靠民間力量自發組織、自發傳播、自發發展。由于近些年來經濟文化的迅速轉變,當地的文化觀念受到較大沖擊。而政府向當俗活動投以關注,改變了其原本的頹勢,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從主導者來講,以苗族為主,政府為輔;從參與對象來講,以苗族為主,多民族參與(包括漢族以及附近的其他少數民族);從活動內容來講,以傳統活動為主,增加了許多當代的元素。從一元走向多元,一方面,使花山節更加具有時代氣息;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其傳統意味和民族特色。屏邊縣文化館館長表示,現在的花山節看熱鬧的多,傳統的少。
(二)多層次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主體反應平平
屏邊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色之一便是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其申報成功的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苗族花山節、蘆笙舞、蘆笙制作技藝,其中,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蘆笙舞基本上是花山節的代表性表演方式,從上文提到的苗族花山節活動,也可以看出蘆笙舞在其中所占的位置,并且在對歌、篝火晚會、文藝演出中,它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蘆笙舞在花山節中的重要位置。而蘆笙制作技藝無疑是蘆笙歌舞、對歌的前提條件。現在,政府也設有專款用于蘆笙歌舞和制作技藝的培訓。每年都會有相應的傳承人參與到培訓過程中,以幫助歌舞表演和制作技藝的傳承。因此,屏邊苗族花山節的保護已經形成多層次的保護模式。但是,對于這些培訓或是教授,苗族民眾反應平平。許多年輕人認為沒有經濟效益,都不愿意學習,政府所提供的培訓費用,一部分就用于民眾參與培訓的“誤工費”。對于舞蹈,一些表演者認為電視、網絡上的表演形式更加吸引人。[4]
(三)民族文化教育資源有限,文化職能不斷退化
以上兩點,都是直接可見的,但實際上,從上文就已經可以看出主流文化侵襲、文化職能退化的問題。苗族原本沒有文字,到1953年才真正有了可以書寫的苗文,因此,在早期,苗族的民族教育多依賴于樂器——蘆笙。蘆笙是苗族的民族樂器,在苗傳著許許多多的蘆笙曲、蘆笙詞;蘆笙曲常常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其功能包括:求愛、求婚、祭祀、娛樂、社交等等,而蘆笙詞則直接通過表意的語言實現其教育功能,如“二月三月,樹枝冒綠。抓緊生產,莫誤農時”,“施綠肥,要認真,下種子,要細心。先施肥后下種,馬虎草率誤收成”。可以說,原本自然的民族教育體系基本被改變,而相應的民族教育卻沒有增加。從花山節的文化職能來看,祭祀仍較為完整地保存著,而文化交流、婚戀自由的影響在不斷減弱,人們有了更多的方式進行文化、貿易、婚戀。于是,在整體上使得花山節原本的文化空間遭到破壞,進而也導致了節日中出現的“熱鬧多,傳統少”現象。總體而言,當下大關苗族花山節的保護對象多樣,層次豐富。盡管部分地方取得了直接的成效,但總體而言仍須加強其文化傳統和場所的建設。[5]
五、結語
一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其保護的難度,而文化傳統同樣難以言說,但是文化傳統的直接表現形式卻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把鑰匙,例如節慶民俗。對苗族來說,其文化主要依靠蘆笙、樂舞、口頭傳說等形式流傳下來,相較于其難以把握的復雜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來講,花山節就更給予了一個直接的、便捷的、有效的平臺。它直接地把與苗族文化、苗族傳統相關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融人其中,并為其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提供了一個可見可感可傳遞的表現形式。“花桿”一立,苗族民眾就找到了歸屬感,載歌載舞的也為他們的情感文化交流提供了平臺。由于當代經濟的發展和變化,許多苗寨也出現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現象,這讓原本就匱乏的民族文化教育雪上加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獨特。而花山節仍然扮演著一定文化傳統傳播傳承的角色,它可能不僅是節日盛會,更是不多的民族文化盛會。其中的祭祀儀式和大量的蘆笙樂舞表演無疑能促進民族文化教育,培養文化認同感,為其文化空間的保護和延續做出直接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薛麗娥.苗族“花山節”來源初探[J].貴州大學學報,2009(09):85-88.
[2]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民族傳統節日進入旅游市場的文化條件分析[M].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2009(03):62.
[3]云南省民族學會苗族研究所.苗族的遷移與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07):42-74.
[4]王萬榮.苗族“花山節”的起源及其研究價值[J].文山學院學報,2012(05):15-21.
[5]萬昌勝.苗族玩山對歌[J].文史天地,2004(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