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紅
摘 要:基于網絡、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信息化教學,能夠提高英語口語教學效果,。本文討論了高職視聽說課程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和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建立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視聽說課程;信息化教學;自主學習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式的發展,人類在21世紀已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不僅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對社會生活方式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促進教育的信息化變革。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先后發布多個文件,要求加強英語信息化教育,如2004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首次提出開展基于網絡和計算機系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1]。2015年發布《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指出要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
二、視聽說課堂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院商務英語專業的英語口語和聽力課程設置,經歷了分別開設口語和聽力課、開設聽說課程,到目前開設的視聽說課程的發展過程。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2]視聽說課程的開設正基于此理論,意圖將大量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經過學習者的內化,轉化為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培養學習者的英語交際能力。課程要求教師大量應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利用投影儀、展示臺、 音響等一系列的輔助展示設備,提供聲音、圖畫、圖像、文字等語言輸入形式,刺激學習者眼、耳、口、手等器官,為學生創設自然的語言環境和生動、仿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但是視聽說課程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之處。首先,大班授課的模式讓教師對個體學生的關注不夠,學生的課程參與度不夠,課堂效率較低。課時分配上,因高職學生聽力基礎較薄弱,課堂時間聽力練習占用了一半以上的課時,學生口語練習時間不充足,教師也無法檢驗多數學生的口語練習成果。其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僅僅停留在播放視頻、音頻和制作播放ppt課件等初級階段,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僅是將傳統的教學內容照搬到課件中,與以往在黑板上抄寫并無本質差異;教師對學生的課后學習監督、自主學習習慣培養都不足。因此,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筆者嘗試著對所教授的視聽說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探索,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英語交際應用能力。
三、信息化教學在高職視聽說課堂的應用
(一)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構建
長江職業學院目前已建成校園網及覆蓋校園的無線網絡,引入功能齊全的網絡教學平臺,為信息化教學準備了充分的物質基礎。筆者所在的商務英語專業擁有一個多媒體語言實訓室,引進一套視聽說語言實訓系統。我們在網絡教學平臺之上建設了視聽說網絡課程。網絡課程設有齊全的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課件、試題試卷庫、視頻資源庫等,支持在線自主學習、師生交互、在線答疑。教師能實時監控學生學習狀態,如閱讀課程教學材料次數、參與課程討論次數、上交課程作業次數等。通過統計分析學生完成的試題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在課堂面授時能有針對性地給予講解和訓練。何克抗教授認為,信息技術不能“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與學方式[3]。視聽說網絡課程系統較好地達到了這一要求。網絡課程、多媒體實訓室和實訓軟件是進行視聽說課堂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平臺。
移動終端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在學生中的普及,使得移動數字化學習方式成為可能。這種方式比在固定的機房和實訓室使用電腦進行網絡課程學習更加靈活便捷,學生任何時間都可以在線獲得學習內容、課程信息、在線測試等學習支持服務,師生之間也可以進行良好的交互。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睡前、課間等閑暇時間,構建全天候學習環境。因此我們要求并指導學生利用手機、平板電腦上的網絡瀏覽器、聊天軟件、視頻播放軟件、社交媒體等參與視聽說課程學習。移動終端設備也是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的建立
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大容量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存儲空間。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視聽說教學資源,有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等表現形式,支持聽覺視覺的多種感官的輸入,在計算機、網絡和移動終端上使用方便,內容豐富,同時也富有趣味性。視聽說課程在采用的《新視野商務英語視聽說》是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設有豐富的視聽材料和習題,同時配有光盤,可供學生自主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根據教材的不同主題,補充相關視頻、音頻或文字材料。材料選擇原則是:難易適中、長度適宜、主題相關、趣味性強,來源一般為其他高質量的英語教材、英美電影電視節目、國內外英語新聞、網絡視頻等。考慮到方便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學習,而目前校園無線網帶寬還滿足不了下載或在線觀看高清視頻需求,我們選擇的數字化音像材料一般以時長20分鐘以內、大小在50兆以內為佳。每一段視頻或音頻材料都配有相應的文字稿,供學生參考學習。根據語速快慢、單詞量大小、學生對話題的熟悉程度等,對視頻材料標注難易等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水平來選擇合適的視聽材料學習。配有文字稿的音頻和視頻可供學生自主練習聽力、跟讀、糾正發音。
(三)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面授相結合的混合課堂教學模式
殷和素教授認為,信息化教學的內涵,應該體現在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有機結合的教與學的活動[4]。信息化學習平臺的構建使得課堂時空得以延伸,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但是教師的作用并沒有因之減弱。
視聽說課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階段,采取了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和教師課堂面授的混合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教學活動始終。在導入階段,教師通過網絡或者在課堂上布置學習任務,設置學習目標。其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自測練習題來檢測學習成果。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播放時間、片段和遍數,不僅體現了個性化學習特點,而且大量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提交口語作業,如朗讀和對話,因為并不直接面對教師和其他同學,可大大消除緊張情緒,提高口語練習質量。教師通過視聽說網絡學習課程的教學管理系統,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難點。教師和學生以網絡教學平臺、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工具、社交軟件等通信方式互動,實現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輔導,一對一的交流也有利于增進師生感情。自主學習階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但整個學習過程都在教師的監控之下進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在課堂面授階段,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真實語言學習環境;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薄弱之處進行統一講解,小組協作性的口語作業也通常在課堂上通過現場演示或播放錄制的作業視頻等方式展示,教師予以現場點評,同時也可以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信息化技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得到了充分應用。
視聽說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獲得了學生的歡迎,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教師信息化技術能力不強,在建設網絡課程時就覺得非常吃力;有些學生的信息化素養不高,不會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因此不習慣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自律性不強的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娛樂消遣,而不是利用其進行自主學習,難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增強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監控和指導,以提高信息化課堂的教學效果,是今后深化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四、結語
在視聽說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了基于網絡、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學習平臺,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學習態度變得更加積極,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濃厚,英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信息化教學在提高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效果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 1985.
[3]殷和素.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內涵詮釋[J].外國語文,2011,(3)
[4]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