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予娟
FQ-PCR與RT-PCR檢測丙肝患者HCV RNA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比較
宋予娟
目的比較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與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丙型肝炎(丙肝)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方法67例丙肝患者和同期50例肝正常人, 均行FQ-PCR和RT-PCR檢測HCV RNA。觀察兩種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丙肝患者FQ-PCR檢測HCV RNA陽性率為64.18%, 較RT-PCR的46.27%明顯較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正常人HCV RNA檢測中RT-PCR檢測有3例陽性, FQ-PCR存在一定的漏診可能。結論FQ-PCR檢測丙肝患者HCV RNA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但極少數FQ-PCR檢測為陰性不排除HCV RNA為陽性的可能, 臨床診斷中可參考兩種檢測結果, 盡量避免漏診和誤診。
丙型肝炎;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丙型病毒性肝炎(HC)主要由HCV引起, 患者臨床多表現發熱、消化道癥狀及肝功能異常, 嚴重時易發展為肝硬化、肝癌[1]。醫學上診斷HCV感染主要是檢測血清HCV RNA且檢測方法較多[2]。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丙肝患者和同期50例肝正常人分別行FQ-PCR和RT-PCR檢測, 旨在比較FQ-PCR與RT-PCR檢測丙肝患者HCV RNA的敏感性及特異性。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丙肝患者和同期50例肝正常人。丙肝患者中男45例,女22例, 年齡24~76歲, 平均年齡(45.2±10.7)歲;肝正常人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齡22~71歲, 平均年齡(41.5±10.6)歲。
1.2方法 67例丙肝患者和50例肝正常人均行FQ-PCR和RT-PCR檢測HCV RNA。①FQ-PCR檢測:取空腹靜脈血4 ml, 分離血清后低溫保存, 采用HCV RNA提取液提取HCV RNA后逆轉錄、不對稱擴增、信號擴增, 采用熒光免疫分量分析儀(江蘇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型號Getein1100)檢測擴增后產物, 設置陰性、陽性及強陽性對照,以<1.2×102copies/ml為陰性界線。②RT-PCR檢測:提取HCV RNA后核酸擴增、逆轉錄, 經2次PCR反應, 取10 μl PCR反應物在酶標儀紫外線燈下檢測, 根據OD值判定陽性、陰性, OD≤0.3判定為陰性, >0.3判定為陽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丙肝患者FQ-PCR檢測HCV RNA陽性率較RT-PCR檢測顯著較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T-PCR檢測肝正常人HCV RNA出現3例陽性, 而FQ-PCR檢測0例陽性, FQ-PCR存在一定的漏診可能。見表1。

表1 FQ-PCR和RT-PCR檢測HCV RNA結果比較(n, %)
HCV感染是各種慢性肝病、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常見病因,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較為典型[3]。據統計近年來因HCV感染造成的發病和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 我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達3.2%, 因此加強病毒HCV RNA早期篩查檢測對盡早確定病情、指導治療尤為重要[4]。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 HCV RNA檢測技術得到重大進展, 在傳統定性RT-PCR基礎上出現了多種定量檢測方法并廣泛用于臨床中, 其中以熒光定量FQ-PCR較為常見[5]。本院本次研究通過選取丙肝患者和肝正常人分別行兩種檢測, 進一步研究FQ-PCR與RT-PCR檢測丙肝患者HCV RNA的敏感性及特異性。
醫學臨床證實, 傳統RT-PCR檢測較為繁瑣, 易出現檢驗樣本交叉污染、靈敏度較低等弊端, 且PCR產物必須經電泳或雜交檢測, 僅能做定性分析;熒光定量FQ-PCR是在逆轉錄后的非對稱PCR產物中添加熒光基團, 利用熒光信號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 能準確定量待檢模板的拷貝數, 最大程度降低PCR產物交叉感染而引起的假陽性, 在早期監測中應用較為普遍[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67例丙肝患者行HCV RNA檢測, FQ-PCR陽性檢出率為64.18%, 而RTPCR檢測陽性率僅為46.27%, 可知FQ-PCR檢測HCV RNA的敏感性相較RT-PCR檢測明顯較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FQ-PCR檢測具有減少PCR產物污染、準確定量進而提高檢出水平的優點, 這和丁雪蓮[7]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50例肝正常人HCV RNA檢測中兩種檢測的特異性均較高, FQ-PCR檢測均為陰性, 但RT-PCR檢測結果中出現了3例顯示為陽性, 本研究分析認為這可能和定性PCR循環檢測的范圍存在不足有關導致假陽性出現, 也有研究[8]認為FQ-PCR檢測為陰性時不能排除該患者病毒血癥水平低于檢測極限的可能性, 檢測結果與病毒感染的潛伏和活躍期有關, 因此臨床檢測中可多次檢測, 盡量避免漏診、誤診。
綜上所述, FQ-PCR檢測丙肝患者HCV RNA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臨床檢測中結合RT-PCR檢測結果對避免漏診誤診具有較大臨床價值。
[1]邱秀霞, 陸偉, 左苗, 等.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變相關因素探討.中國醫藥, 2012, 7(4):431-433.
[2]陳繼梅, 許葉虹, 丁雪芳, 等.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多項指標動態監測結果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3, 17(6):548-550.
[3]李妙羨, 王香玲, 吳曉康, 等.HCV抗原檢測與HCV-RNA和HCV抗體檢測的比較研究.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2, 27(4): 55-57.
[4]洪俊, 饒永彩.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丙型肝炎早期診斷中價值.職業與健康, 2013, 29(9):1080-1083.
[5]黃秀瓊, 吳英.110例丙肝患者HCV-RNA載量及抗-HCV與肝功能指標的相關性研究.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15): 1809-1810.
[6]王劍, 金茜, 饒慧瑛, 等.國產試劑與Roche COBAS TaqMan試劑對慢性丙型肝炎快速和早期病毒學應答的比較研究.傳染病信息, 2012, 25(3):177-179.
[7]丁雪蓮.198例丙肝患者HCV-RNA定量檢測結果分析.國際病毒學雜志, 2015, 22(z1):201-203.
[8]劉廣印, 昝麗娜, 孫峰, 等.RT-PCR檢測HCV-RNA在丙肝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15):1859-18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14
2015-09-28]
453000 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