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會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分析
黃青會
目的分析討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是否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構成影響。方法接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共計67例, 為本次試驗的A組, 同期接收2型糖尿病未合并高血壓患者共計74例, 作為本次試驗的B組, 選擇健康體檢者70例作為對照組, 研究其心率變異性及足部震動感覺閾值分別用于判斷發生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結果自主神經病變上, A組及B組臥立位心率差低于對照組, 臥立位血壓差高于對照組, 且B組情況優于A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及B組雙側足端震感閾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自主神經可能受到影響, 但與周圍神經病變關聯不大, 臨床接受此類患者后應盡早對神經功能進行排查。
2型糖尿病;高血壓;自主神經病變;周圍神經病變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擾, 2型糖尿病發病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出現代謝異常的狀況, 患者通常表現為飲食增大、尿量增多、體重減少等, 同時表現出全身乏力現象, 除此之外, 糖尿病患者大多會引起眼、腎、心血管、神經系統功能異常或嚴重損傷性并發癥, 是該病患者臨床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較為多發, 不但能引起患者心臟功能異常、肢體麻木、發熱、發冷、觸電感、針扎痛、刺痛等感覺性障礙, 還可能出現肌肉萎縮、泌尿系統障礙等表現, 但該并發癥的發病機制存在爭議, 臨床資料顯示, 多數糖尿病患者具有高壓史[1]。本院此次為了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是否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構成影響, 特做了臨床試驗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接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共計67例, 為本次試驗的A組, 其中男35例, 女32例, 年齡46~81歲, 平均年齡(62.4±8.15)歲, 均由臨床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2型糖尿病, 并符合1999年WHO頒布的相關診斷標準, 收縮壓均值為(157.3±23.71)mm Hg (1 mm Hg=0.133 kPa), 舒張壓均值為(103.5±15.62)mm Hg;同期接收糖尿病患者共計74例, 作為本次試驗的B組, 包括男38例, 女36例, 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1.7±7.86)歲, 均由臨床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2型糖尿病, 并符合1999年WHO頒布的相關診斷標準, 收縮壓均值為(122.5±10.63)mm Hg,舒張壓均值為(87.3±12.62)mm Hg;對照組70例健康者包括男36例, 女34例, 平均年齡(63.3±7.85)歲。上述人員均無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及相關疾病干擾, 不存在相關檢查禁忌證及試驗涉及用藥過敏史, 排除糖尿病前患有神經病變者。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向本院醫學倫理辦公室提交試驗申請報告, 獲批后向試驗人員及家屬詳細講解試驗目的及過程, 在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開展試驗。兩組患者接受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給藥治療, 同時, 囑患者多進行室外活動, 用于消耗脂肪, 促進代謝, 同時有助于促進胰島素激活;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2]。接受臥立位心率差測定:受檢者于平靜狀態下仰臥30 min后進行心電圖測定, 測得心率值, 后對受檢者立位心率進行測定,計算心率差;臥立位血壓差:受檢者于平靜狀態下仰臥30 min后對收縮壓進行測定, 后對受檢者立位收縮壓進行測定, 計算血壓差, 并檢測雙側足端震感閾值[3]。
1.3觀察指標 對三組人員的臥立位心率差、臥立位血壓差等自主神經功能進行統計, 同時統計試驗者左右兩側足端震感閾值[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自主神經病變判斷 三組間均存在差異, B組情況優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側足端震感閾值 A組及B組雙側足端震感閾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試驗人員自主神經功能比較(±s)

表1 三組試驗人員自主神經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A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臥立位心率差 臥立位血壓差對照組 70 18.4±3.51 5.1±0.42 A組 67 8.4±2.85a18.3±3.50aB組 74 13.5±2.21ab11.5±1.36ab
表2 兩側足端震感閾值(±s)

表2 兩側足端震感閾值(±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對照組(n=70) A組(n=67) B組(n=74)左側 4.2±0.63 15.1±2.63a15.3±2.52a右側 4.3±0.71 16.2±2.74a15.6±3.75a
由于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環境影響等原因, 糖尿病的發病人數逐年上升, 其發病本質為代謝功能異常, 臨床檢查可見血糖濃度增高, 或見尿糖現象。多數糖尿病患者可誘發一種或多種并發癥, 造成機體其他組織器官的功能性損傷[5,6]。
在我國, 平均2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1例可能存在多發性神經病變, 臨床發病率較高, 患者可能出現自我感覺性障礙等, 同時對自主神經功能造成影響, 而糖尿病患者多數伴有高壓史, 本院為了研究這兩類疾病是否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構成影響, 做了臨床試驗, 自主神經病變上, A組及B組臥立位心率差低于對照組, 臥立位血壓差高于對照組,且B組情況優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及B組雙側足端震感閾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 但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有2型糖尿病者自主神經均發生不同程度病變, 合并高血壓的患者病變程度更明顯, 若患者血壓升高, 血管壓力增大使周圍感受神經受到影響, 而正常狀態下, 自主神經能對血壓變化做出調整,糖尿病患者此功能下降, 加之感受器受到影響, 可能導致自主神經病變加重。本文推斷,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與自主神經病變相互影響, 而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壓對周圍神經病變影響不大[7]。
綜上所述, 2型糖尿病患者若合并高血壓, 自主神經病變幾率更大, 對周圍神經影響較小, 但不排除影響, 臨床對于此類患者應做好神經排查工作。
[1]張永紅, 趙仁華, 薛元明, 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7):752-754.
[2]戴俊, 葛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與單純糖尿病患者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分析.吉林醫學, 2013, 34(35):4355-4356.
[3]樓春蓉.淺談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自主神經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求醫問藥(下半月刊), 2013, 11(8):82-83.
[4]占錦峰, 劉志紅, 謝紅浪, 等.糖尿病腎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合并情況的分析.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09, 18(3): 218-225.
[5]于玲, 楊磊, 宋彬彬, 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圍動脈病變與心率變異率相關性分析.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5, 10(1):50-55.
[6]王國敏.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及并發癥療效觀察.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4, 3(4):149.
[7]熊書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7):143-1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21
2015-10-08]
473000 南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