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麗
2型糖尿病采用格列美脲治療的有效性和藥理探析
胡雪麗
目的對2型糖尿病采用格列美脲治療的臨床療效及藥理作用進行分析。方法74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7例。對照組予以格列喹酮治療, 觀察組予以格列美脲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3個月隨訪時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格列美脲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價值顯著, 可促使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改善, 值得臨床推廣。
2型糖尿病;格列美脲;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為常見代謝性疾病, 是諸多心腦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素, 其機體病理是胰島B細胞功能逐漸損傷且呈加重趨勢, 對患者身心健康有嚴重影響[1]。2型糖尿病可引發諸多并發癥, 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膜損傷等, 臨床中對血糖有效控制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2]。目前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多種多樣, 不同藥物療效不同, 本研究通過對照分析發現, 格列美脲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而言更為有效,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4例, 所有患者均根據WHO于1985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予以明確診斷。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7例。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5例, 年齡54~79歲, 平均年齡(68.4±5.7)歲;病程4~13年, 平均病程(7.6±2.3)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4.9±3.6)kg/m2;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6例, 年齡55~78歲, 平均年齡(68.3±5.9)歲;病程4~12年, 平均病程(7.7±2.4)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4.7±3.8)kg/m2。兩組患者性別、病程、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血壓控制、良好飲食、降脂、抗凝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格列喹酮:于飯前給予患者格列喹酮30 mg口服, 3次/d;觀察組給予格列美脲2 mg口服, 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統計患者治療期間有無低血糖發生, 隨訪3個月, 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各指標顯著改善, 且觀察組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9.9±1.6 7.9±0.6 16.3±2.8 9.8±1.6 9.6±0.6 9.0±0.6觀察組 37 9.8±1.7 6.0±0.5ab16.7±2.9 7.2±1.1ab9.8±0.8 6.3±0.5ab
2.2兩組低血糖、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低血糖6例(16.2%), 觀察組1例(2.7%),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3個月后, 觀察組發生糖尿病足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4%;對照組發生糖尿病足3例,視物模糊4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8.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型糖尿病有“成人發病型糖尿病”之稱, 在糖尿病患者中占90%。此類患者胰島仍具備一定功能, 部分患者體內可合成較多胰島素, 但其作用較差[3]。2型糖尿病早期時臨床癥狀不明顯, 僅有口渴、輕度乏力等癥狀, 若置之不理則疾病不斷進展可出現諸多并發癥。在對此類疾病治療時, 應控制血糖水平, 刺激機體釋放胰島素[4]。
格列美脲屬于第三代磺酰尿類抗糖尿病藥物, 可有效抑制肝葡萄糖合成, 促使肌肉組織對外周葡萄糖有效攝入, 對胰島素分泌發揮促進作用[5]。格列美脲對2型糖尿病治療時的藥理作用為格列美脲受體可和ATP敏感KATP通道結合, 促使KATP封閉, 促使細胞膜去極化提高, 將電壓依賴性鈣通道開放, 借助鈣離子內流對胰島素釋放發揮促進作用, 從而抑制肝葡萄糖形成。不同磺酰尿類藥物對KATP有不同的親和力, 其中格列美脲和優降糖對于KATP有相同的親和力, 相較于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格列美脲對KATP親和力更高。同時, 格列美脲可經非胰島素對心臟攝入葡萄糖的功能予以促進, 這是因為葡萄糖轉運因子1及相關蛋白質表達所致。相較于傳統藥物, 格列美脲進至人體之后可與受體更好結合, 解離更快, 用藥12 h內患者血藥濃度即可到達峰值, 之后快速發揮作用, 而藥物降糖活性維持時間≥8 h, 可保持血糖平穩狀態, 降糖作用持續時間長。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對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別以格列喹酮、格列美脲展開治療,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治療后均比對照組低(P<0.05), 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調節血糖功能。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格列美脲的應用可降低患者出現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的風險, 且用藥更加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 格列美脲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價值顯著, 可促使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改善, 值得臨床推廣。
[1]鄭焱.不同劑量復方α酮酸治療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5, 35(1):1030.
[2]劉贊, 黃亞蓮.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狀態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5):3754.
[3]陳小清.格列美脲治療單用胰島素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觀察.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3, 33(18):1552.
[4]蔡華, 胡燕, 李文華.地特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4, 34(2):133-135.
[5]崔洪臣.甘精胰島素對比中效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22(9):8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155
2015-10-08]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