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虹 謝炳林
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治療嬰幼兒佝僂病療效及對血微量元素的影響研究
余曉虹 謝炳林
目的觀察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治療嬰幼兒佝僂病療效及對血微量元素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方法84例佝僂病嬰幼兒,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常規組患兒給予維生素D、鈣劑聯合治療,治療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再給予鋅劑,連續服用12周,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組癥狀消失和好轉、體征好轉、左手X線好轉率、臨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χ2=14.000、10.918、10.918、8.522,P<0.05)。治療組治療后血鋅、血鈣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小兒骨堿性磷酸酶(NBAP)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常規組治療前后血鋅無明顯變化,治療組治療后血鋅、血鈣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小兒NBAP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治療后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治療后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采用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治療嬰幼兒佝僂病臨床療效確切,安全可靠,能夠均衡全血微量元素水平,相互協同促進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嬰幼兒佝僂病;鋅;鈣;維生素D;臨床研究
佝僂病是兒科的常見病,患兒可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易并發肺炎、腹瀉等疾病,所以,積極防治佝僂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旨在觀察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治療嬰幼兒佝僂病療效及對血微量元素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4例佝僂病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佝僂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早產兒。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治療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6個月~2歲,平均年齡(11.2±4.5)個月,平均體重(10.5±4.6)kg,平均身高(74.5±2.5)cm;常規組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6個月~2歲,平均年齡(11.4±4.0)個月,平均體重(10.6±4.5)kg,平均身高(74.3±2.6)cm,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兒第1個月肌內注射維生素D 30萬IU,第2個月口服英康利(含維生素D 330萬IU),1粒/d,第3個月口服伊可新(含維生素D 2500 IU),1粒/d,碳酸鈣(含鈣300mg/粒),1粒/次,1次/d,12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再口服葡萄糖酸鋅10~20ml[按元素鋅計0.5mg/ (kg·d)],連續服用12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測定橈骨、尺骨的骨密度,空腹抽血檢測骨堿性磷酸酶、血鋅、血鈣水平,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血清鉛、鈣,采用全血干化學免疫濃縮法測定NBAP。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評價標準評定其臨床療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血生化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明顯緩解,血生化指標接近正常為有效;癥狀體征無緩解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改善比較 治療組癥狀消失和好轉42例(100.00%),體征好轉36例(85.71%),左手X線好轉36例(85.71%);臨床療效顯效29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48%。常規組癥狀消失和好轉30例(71.43%),體征好轉22例(52.38%),左手X線好轉22例(52.38%);臨床療效顯效16例,有效1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3.81%。治療組癥狀、體征改善率及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生化檢查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血鋅、血鈣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NBAP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常規組治療前后血鋅無明顯變化,治療后血鈣及NBAP較治療前有明顯改變(P<0.05);治療組治療后血鋅、血鈣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NBAP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治療后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生化檢查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生化檢查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后與常規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鋅(μmol/L) 血鈣(mmol/L) NBAP(U/L)治療組 42 治療前 41.20±12.75 1.50±0.12 260.05±20.00治療后 68.77±11.24ab 1.85±0.16ab 205.30±17.21ab常規組 42 治療前 42.01±12.20 1.53±0.10 259.90±21.65治療后 42.70±11.25 1.75±0.16a 228.60±25.55a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s,g/cm2)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s,g/cm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后與常規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橈骨 尺骨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2 0.35±0.07 0.55±0.08ab 0.35±0.11 0.50±0.10ab常規組 42 0.36±0.09 0.47±0.07a 0.36±0.09 0.45±0.09a
嬰幼兒佝僂病的發病危險因素與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少日照、圍生期維生素D儲備不足、嬰兒生長速度快、藥物的影響、鈣攝入量不足等諸多因素相關[1],另外鋅缺乏也是導致佝僂病的重要原因,佝僂病患兒鋅水平與疾病呈明顯相關性,佝僂病各期血清鋅均低于正常兒童,疾病病情越重,血鋅水平越低,鋅不足可引起骨骼生長異常和佝僂病樣改變,且鋅缺乏可影響使得患兒味覺功能減退,食欲下降,影響鈣的正常攝入,適當補鋅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2]。鈣與鋅同服具有協同作用,且鋅、鈣的吸收具有各自完整獨立的分子體系,相互不感染,各自獨立完成鋅或鈣的吸收和轉運,鈣鋅同補對于各自藥品吸收不存在影響[3]。骨堿性磷酸酶(BALP)是軟骨生長板活化度標志,主要反映機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是佝僂病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4]。
本文結果顯示,采用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的治療組患兒癥狀消失和好轉、體征好轉、左手X線好轉率、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采用維生素D、鈣劑聯合療法的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血鋅、血鈣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NBAP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后血鋅、血鈣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NBAP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 。表明,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較常規療法進一步提高各項指標的臨床治療效果,且血鋅水平明顯升高,降低了BALP水平,維持破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的動態平衡,增加骨骼骨量,提高橈骨骨密度、尺骨骨密度,但臨床醫師應掌握鋅劑合理劑量,癥狀消失時則可暫停用藥[5]。
綜上所述,采用鋅劑、維生素D、鈣劑三聯療法治療嬰幼兒佝僂病臨床療效確切,安全可靠,能夠均衡全血微量元素水平,相互協同促進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金洪星,李海峰,鄒艷,等.學齡前兒童佝僂病危險因素分析.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2,13(2):120-124.
[2]董慧敏,周文營,羅敏琪.血清鈣、磷、鋅元素及骨堿性磷酸酶在佝僂病患兒中的水平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5):469-471.
[3]閻春生,劉輝,王志凡,等.不同鈣負荷劑量對大鼠生長及鈣鐵鋅水平影響.中國公共衛生,2005,21(10):1176-1178.
[4]王日平,胡曉燕,胡曉青.小兒骨源性堿性磷酸酶檢測結果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05,2(1):18.
[5]于立君,杜秋影,姚笠.骨化三醇治療佝僂病的療效.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23):1829-18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02
2015-09-01]
529300 開平市婦幼保健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