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圖 鄂婷婷
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秦宏圖 鄂婷婷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48例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治療和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護理基礎上,采用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OLC30)測評。結果觀察組在干預后4個維度評分、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
乳腺癌患者;護理干預;化療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婦女的身心健康[1]。手術治療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手術后需繼續進行輔助化療[2]。無論是癌癥本身、或手術、或輔助化療均給患者在心理壓力方面帶來巨大影響,由此造成患者產生焦慮、憂郁、恐懼等不良情緒,使得患者輔助化療的依從性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3]。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讓患者積極的配合輔助化療,是腫瘤科醫護人員面臨的難題。本研究對本院腫瘤科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48例患者采用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比采用護理干預后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腫瘤科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治療的48例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經手術病檢證實需行輔助化療,影像學證實無遠處轉移,年齡25~61歲,中位年齡47.8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第14~21天根據病檢結果采用CMF(環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CAF(環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或FEC-T(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環磷酰胺、序貫多西他賽)方案進行化療[4],21 d為1個周期,化療6個周期。化療前后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行止吐治療,多西他賽化療前行預防過敏治療。
1.3 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實施患者化療前后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3.1 化療前護理干預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時配合醫生給予患者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焦慮、憂郁等心理狀態,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化療的方法、效果及化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護理人員都應耐心細致地對其講解。強烈建議患者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植入術,明顯減輕患者針刺的痛苦。
1.3.2 化療后護理干預 化療后毒副反應為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易出現軀體感染;做好出院指導,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出院指導手冊,告知患者定期復查,并留下患者方式,以方便定期隨訪。
1.4 觀察指標 采用QOL-C30測評患者生活質量。包括4個維度(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健康水平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4個維度評分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各維度干預前后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各維度干預前后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軀體功能維度 心理功能維度 社會功能維度 物質社會維度觀察組 24 干預前 43.33±3.51 42.41±5.49 49.09±4.51 47.28±5.61對照組 24 43.91±4.58 41.72±6.19 50.41±4.61 46.81±4.90觀察組 24 干預后 63.31±6.49ab 60.79±5.92ab 64.71±7.95ab 59.39±5.52ab對照組 24 52.81±6.41a 51.21±4.31a 52.21±6.42a 50.33±3.91a
目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是常見的治療手段,對患者的生存率可以明顯提高。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的順利進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傳統護理法重點關注乳腺癌疾病本身,缺乏對患者整體的關注,對患者沒有全面系統的評估,不能根據患者的個體特征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方法,從而使患者對化療心生恐懼、依從性差,進而影響了乳腺癌患者疾病的治療及生活質量。
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乳腺癌術后患者化療前的焦慮、抑郁情緒[5]。護理人員在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及治療期間,配合醫生告知患者及家屬化療的時間、劑量、方法、藥理特點,毒副作用及處理方式,幫助患者理解化療的重要性。觀察組患者化療結束后的社會行為問題、軀體功能問題、心理功能問題及家庭關系問題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說明了優質的心理護理讓乳腺癌患者以坦然快樂的心態完成化療,及早回歸社會家庭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
化療前耐心細致的宣教,化療期間PICC的定期護理,具體的飲食指導,化療后跟蹤隨訪,可以提高患者融入家庭與社會的能力,為護理干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實施優質的護理干預,對護士的理論知識,人文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護理人員需不斷地學習與進步,有利于整個科室護理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
[1]高書峰,林金波.人性化護理在乳腺癌化療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中國民康醫學,2010,22(6):727,741.
[2]陸群瑛,顧根英,陳麗華.認知行為干預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依從性的影響.護理與康復,2012,11(5):477-478.
[3]薛璟.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和認知態度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1):1637-1639.
[4]李靜芝,張麗娟,由天輝.延續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現代預防醫學,2014,41(4):624-626.
[5]劉鋒.綜合護理對乳腺癌術后化療依從性及療效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2015(8):156-1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86
2015-09-07]
113008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院腫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