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斕 王燕嬉 張 偉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白城 137000)
?
老年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自然殺傷細胞的臨床及意義
姚斕王燕嬉張偉1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肺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和自然殺傷(NK)細胞水平及臨床意義。方法該校附屬醫院8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回顧分析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檢測結果,與另選的80例健康受檢者(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并于術后20 d復查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對比緩解者與未緩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NK細胞表達水平檢測中,觀察組CD3+、CD4+、CD4+/CD8+比值與NK細胞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于術后20 d復查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根據結果分為兩組進行分析,發現緩解組CD3+、CD4+、CD4+/CD8+和NK表達均較化療前明顯上升,CD8+表達顯著降低(P<0.05)。而未緩解組各項指標化療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結論NK細胞與外周血T淋巴亞群對診斷、評價肺癌的療效、判斷預后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肺癌;T 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
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生存率只有10%~20%,預后差〔1〕。細胞免疫是機體抗腫瘤免疫的重要機制,T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是判斷和監測免疫狀態的重要指標〔2〕。本研究旨在探討肺癌患者 T 淋巴細胞亞群和 NK 細胞變化及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校附屬醫院住院確診的肺癌患者80例為觀察組,均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60~78〔平均(67.7±4.6)〕歲。另選我院門診健康體檢者80例為對照組,均無免疫系統疾病或使用過免疫抑制劑。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60~79〔平均(68.5±5.4)〕歲。兩組受檢者性別、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清晨采集所有體檢者空腹靜脈血2~3 ml,以乙二胺四乙酸三鉀(EDTA-K3)抗凝的新鮮血備用,本實驗采用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S-P法)。將標本與試劑搖勻,所有TruCOUNT絕對計數管中準確加入20 μl MultiTEST四色試劑盒50 μl全血,充分混勻,15 min后加入450 μl流式細胞(FACS)溶血液,充分混勻。陰暗處再15 min后,向另3個TruCOUNT絕對計數管中分別加入50 μl TruCOUNT Control Beads作為絕對技術質控,運行MultiTEST程序上機監測相關指標〔3〕。觀察組患者于術后20 d抽取用肝素抗凝的外周血,復查T細胞亞群和NK細胞。
1.3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17.0統計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檢測結果比較觀察組患者CD3+、CD4+、CD4+/CD8+比值與NK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檢測結果對比±s,n=80)
與觀察組比較:1)P<0.05
1武警白城市支隊衛生隊
第一作者:姚斕(1982-),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
2.2化療前后的肺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變化觀察組患者于術后20 d抽取用肝素抗凝的外周血,復查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根據結果分為兩組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緩解組CD3+、CD4+、CD4+/CD8+和NK表達均較化療前明顯上升,CD8+表達顯著降低(P<0.05)。而未緩解組各項指標化療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

表2 化療前后的肺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變化±s)
與化療前比較:1)P<0.05
3討論
肺癌也稱支氣管肺癌,大多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報告,1996年肺癌病例數約有130萬。在中國,城市肺癌死亡率達118.08%〔4〕。城市的工業化污染、廢氣排放及吸煙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是使肺癌發病率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也正因為該病的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而幾乎所有國家中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癌腫的致病機制主要為腫瘤產生或分泌大量免疫抑制因子(TDSF),導致NK細胞活性降低及T細胞亞群異常和比例失調〔5〕。
在細胞免疫中T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T淋巴細胞亞群在正常機體血液中,通過相互作用和協調,來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對T亞群進行檢測是臨床上觀察機體細胞免疫的重要方法之一〔6〕,T細胞及亞群在正常情況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免疫功能穩定有賴于輔助性T細胞(Th)與抑制性T細胞比值的協調〔7〕。CD4 主要表達于Th細胞,是Th細胞受體(TCR)識別抗原的共受體,與主要組織相容復合體(MHC)Ⅱ類分子的非多肽區結合,參與辨識腫瘤細胞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參與細胞毒T細胞、巨噬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激活,殺傷腫瘤細胞。CD8+T細胞通過表面的MHCⅠ分子與CD4等其他免疫細胞的MHCⅡ分子結合,從而識別其他免疫細胞表面結合的抗原物質。細胞正常情況下CD4+/CD8+比值>1.4,若CD4+/CD8+比值或T細胞總數發生變化時,反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即可引起免疫調節紊亂,易發生腫瘤或自身免疫疾病〔8〕。
NK細胞來源于骨髓的大顆粒細胞,是T細胞的調節細胞,有自發溶解腫瘤細胞的能力,在機體中對腫瘤細胞具有高度細胞毒性作用的淋巴炎細胞,對細胞維持和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有作用,在體內相對較少〔9〕。
本研究說明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降低了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無法有效抑制腫瘤持續生長〔10〕。由于NK細胞對腫瘤有直接殺傷作用,檢測結果減少表明肺癌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紊亂及處于免疫抑制狀態。本研究提示,若化療有效,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腫瘤的負荷〔11〕。
綜上所述,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活性的檢測可幫助監測免疫功能,為肺癌的診斷和療效判斷等提供參考依據,對估計預后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邢應如,孟阿娜,阮建華.57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的分析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93-4.
2Yachida S,Zhong Y,Patrascu R,etal.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cell line,A99,from a prim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J〕.Pancreas,2011;40(6):905-10.
3江金華,嚴汀華,盧德萬,等.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NK細胞檢測在肺癌診斷及治療中的意義〔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3;25(2):90-3.
4劉堅,宋澤慶.肺癌的研究現狀〔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1;29(5):536-9.
5吳姍姍,嚴峰,鄧玉玲,等.小細胞和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CD3+、CD4+及CD3+CD8+T淋巴細胞亞群的差異〔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1):114-6.
6Tomasello E,Pollet E,Vu Manh TP,etal.Harnessing mechanistic knowledge on beneficial versus deleterious IFN-I effects to design innovative immunotherapies targeting cytokine activity to specific cell types〔J〕.Front Immunol,2014;5(6):526.
7張瑞萍,徐冰心,王社論,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調節性T細胞與預后的關系〔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3):521-4.
8任林廣,張健,徐廣偉,等.肺癌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與NK、NKT細胞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0):1873-4.
9Jiang JT,Shen YP,Wu CP,etal.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CIK cells adoptive immunotherapy may decrease risk of death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48):6155-62.
10鄒靜,劉斌,陳雪華,等.肺癌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0;26(11):1016-20.
11黃宏君,周燕玲,吳白平.肺癌患者手術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活性分析及臨床意義〔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1):151-2.
〔2015-10-25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張偉(1980-),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全科醫學臨床工作。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No.GH150639)
〔中圖分類號〕R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60-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