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獨語”與“公仇”——論魯迅的精神氣質與中國現代傳媒的生命力

2016-03-04 08:47:22陳彩林
未來傳播 2016年1期

陳彩林

?

“獨語”與“公仇”
——論魯迅的精神氣質與中國現代傳媒的生命力

陳彩林

摘要:魯迅的創作既滲透著“獨語”的精神氣質,也同時貫注著“公仇”的精神氣質,二者與中國現代傳媒有著分不開的血緣關系。當他“獨語”的時候,我們往往能于其中體驗到憤怒乃至痛苦到極致的“公仇”情緒;而當他置身滿是敵意的“公仇”的時候,又往往激發出他靈魂深處的“獨語”。向內的“獨語”實質是一種以極具拒絕性、封閉性的方式打開通向整個世界通道的極致的生命藝術,最終反而轉化成了被廣泛接受的“眾語”;向外的“公仇”實質是借助現代傳媒的公共輿論導向功能向國人展開以正視聽的真理辯護與傳播。二者既凸顯出魯迅最具特質的精神性存在、思想最深刻的部位與最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也同時為中國現代傳媒構筑了最具思想穿透力與持久藝術魅力的傳播生命力。

關鍵詞:魯迅;精神性存在;中國現代傳媒;生命力

回到魯迅文學創作起始最具歷史標志性的作品——《狂人日記》,我們會發現一種獨特的言說方式。在總體格局上,《狂人日記》是以“我”之獨語的方式展開言說的。這種言說以真切的心理感受呈示出“狂人”這一個體之于社會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1]

“我”(狂人)確然是這個社會的“公仇”。“我”的“獨語”凸顯出“狂人”異于群體超乎尋常的清醒與理性。唯此,“我”在都寫著“仁義道德”的歷史字縫里發現了“吃人”,發現了這個群體“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難見真的人”。這個“我”(狂人)正是以“真的人”(區別于群體的歷史新人)的身份展開“獨語”言說的,而正是這種言說將“我”置于“公仇”的位置。因此,“狂人日記”實則是“新人獨語”,是新人“實為公仇”的自言自語,更確切地說,是“我”以“獨語”與“公仇”的“狂人”身份抗拒“四千年吃人履歷”的傳統歷史慣性朝向現代性“真的人”的言說。但是,這種原本是封閉的、排他的、內省的自言自語反而成為魯迅創作最動人的藝術景觀,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與傳播生命力,而“公仇”也同時彰顯出其思想的深刻性與變革力量。整體審視,魯迅的整個文學創作既滲透著這種“獨語”的精神氣質,也同時顯示出“公仇”的緊張情勢,他的一生其實是“獨語”的一生,也是“公仇”的一生。向內的“獨語”與向外的“公仇”,最終融合為魯迅最具特質的精神性存在,不僅凸顯出他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創作情狀,也凸顯出他何以為中國現代傳媒注入了最具生命力的內質。

耐人尋味的是,上述封閉的、排他的、內省的“獨語”是借助現代傳媒推出的。《狂人日記》這篇“新人獨語”就是借助《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號)推出的?!缎虑嗄辍窡o疑是中國現代傳媒最具歷史感召力的橋頭堡。五四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傳媒孕育而成的。以《新青年》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傳媒以實實在在的歷史驅動力影響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而中國現代傳媒的這種歷史驅動力或者說是生命力的歷史根源,其最本質、最核心的部位恰恰是諸如《狂人日記》這樣的“新人獨語”。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多層次的且極具悖論的文化景象:第一,以《狂人日記》為代表的新文學創作是與現代傳媒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二者有著分不開的血緣關系;第二,以《新青年》為標志的中國現代傳媒最具生命力的部位恰是源自諸如《狂人日記》這樣的新文學創作;第三,諸如《狂人日記》這樣的新文學創作凸顯出一種“獨語”的言說方式與精神氣質,而“獨語”則具有封閉性、排他性與內省性;第四,以《新青年》為標志的中國現代傳媒肩負著以現代性為內質的思想啟蒙使命,而思想啟蒙是需要雙方展開對話與思想交流的,或者說,現代傳媒本身是面向受眾而開啟言說的。正是這種充滿悖論的歷史情形凸顯出20世紀中國現代傳媒發展中的魯迅因素,凸顯出中國現代傳媒最具持久生命力的部位。

所謂“獨語”實質是孤獨的個體徑直逼視自己靈魂的“極深的內省”。事實上,現代傳媒正是誘發魯迅這種獨語的重要因素,《吶喊·自序》真實再現了這種情形。1907年夏,27歲的魯迅“尋到幾個同志”籌辦《新生》文藝雜志,取名“新生”意在借助現代傳媒進行思想啟蒙再造民族“新的生命”。這份寄托著魯迅改造國民性理想的雜志“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而其后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1](439)這種結局讓魯迅進入了一個“獨語”的世界: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1](439)

由此,魯迅進入了“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的十年寂寞,這正是“獨語”的前提。而打破這十年寂寞生存情狀的又恰與現代傳媒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便是《新青年》的約稿。十年前流產的《新生》不正在《新青年》那里獲得了重生嗎?答應《新青年》為它寫文章本來是“喊幾聲助助威”[]的,但是張口說出的卻是“狂人”的自言自語。或者說,以《狂人日記》為代表的創作不正是魯迅十年寂寞蓄積的“獨語”的集中釋放嗎?正因為獨語是“極深的內省”,所以對于中國的社會歷史與民族生存才會透視得如此深刻:“四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吃人”,“有著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民族“難見真的人”。這不正是魯迅置身于荒原般的社會不能交流、只能“獨語”的最大苦悶嗎?《新青年》于民族社會歷史轉折處最具石破天驚的公共輿論效應恰恰是這種最極致的個人化“獨語”釋放的,彰顯出現代傳媒最具歷史轉折意義的思想變革力量。

歷史總是螺旋式地輪回與演進,短暫的“五四”高潮之后,特別是1923年軍閥血腥鎮壓工人運動的“二七”慘案之后,“整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也暫時轉入了一個沉寂的時期”[3]。“這種沉寂和荒涼,反映在思想文化方面,就是蓬勃發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3](6)。寄予的希望越大,現實挫敗引發的失望、痛苦與反思也就越發強烈。正如《新生》的夭折使魯迅進入如大毒蛇繞住靈魂的寂寞一樣,《新青年》團體的分化使懷著“毀壞鐵屋子”的希望、“吶喊”戰叫的魯迅又再次進入寂寞的荒原:

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2](469)

這種“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的寂寞最終催生的卻是另一份現代期刊的創辦與又一次更為集中、更具排他性與內省性的“獨語”的最集中釋放,這便是《語絲》周刊的創辦與《野草》各篇的創作。從1924年12月1日《語絲》周刊第3期到1926年4月19日《語絲》周刊第75期,魯迅陸續于其上推出了從《秋夜》到《一覺》共23篇散文詩,最后結集為《野草》,并于1927年7月2日《語絲》周刊第138期推出《野草》的結集《題辭》。也就是說,《野草》是與《語絲》周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蔼氄Z”的精神氣質雖然滲透于魯迅的整個文學創作,但是像《野草》這樣“獨語”到極致的作品在他的創作中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創作中都是極為獨特的。這組在《語絲》周刊上推出的24篇散文詩在魯迅的創作中無疑是最具封閉性、排他性、內省性的作品,但正是這部作品“包含著魯迅的全部人生哲學”,構成魯迅思想最豐厚的部位。

魯迅在現代傳媒上“獨語”的這種情形,他自己最先表明是在1919年8月19日至9月9日在《國民公報》副刊上陸續發表總題為《自言自語》的7篇散文詩?!白匝宰哉Z”就是“獨語”,如果深入到魯迅文學創作最本質的部位,你會發現他的創作實質是孤獨的個體于心的煉獄之中“獨語”。這是魯迅一生一以貫之的獨特情形。就在他去世前4天即1936年10月15日還于《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發表了一組總題為《半夏小集》的“獨語”。

整體來看,魯迅文學創作的過程也同時是他傾力參與中國現代傳媒發展的過程。從籌辦《新生》到去世,他一生主編、參編的刊物多達20多種,誠如李長之所說:“當代文人中,恐怕再沒有魯迅那樣留心各種報紙了吧?!盵4]從事后來看,魯迅熱衷于現代傳媒的初心早在籌辦《新生》時就已表露無遺,即借助現代傳媒的公共性和干預、批判、導向的功能進行思想啟蒙,改造國民性以重構民族“新的生命”,而且這顆初心自始至終都未曾改變。事實上,他的文學創作與現代傳媒緊緊結緣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是在現代報紙雜志上先發表而后結集的。既然現代傳媒的力量是為了構建公共輿論空間,或者說,是為了爭取甚至是爭奪話語權,那么它發出的自然應該是“眾語”,而非封閉的、排他的、內省的“獨語”。值得注意的是,魯迅與現代傳媒聯姻的文學創作最特異的地方恰恰是滲透著“獨語”的精神氣質,《語絲》周刊推出的后結集為《野草》的24篇散文詩將這種情形最集中地表露出來。從1918年5月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上發表《狂人日記》,到1919年8月19日至9月9日在《國民公報》副刊上陸續發表《自言自語》,再到《語絲》周刊歷時兩年多推出《野草》各篇,最后到去世前4天即1936年10月15日于《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發表《半夏小集》,魯迅的一生也可謂在現代傳媒上“獨語”的一生。毫無疑問,中國現代傳媒與魯迅文學創作如果去除這種“獨語”部分,二者內質的豐富性都將大為損傷,二者的生命力都將大為削弱。

既然“獨語”是封閉的、排他的、內省的,而現代傳媒旨在構建的是公共話語空間,那么魯迅這種極致的個人化的“獨語”何以能轉化為現代傳媒的“眾語”呢?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需要回到魯迅對于文學創作的認識與實踐上。早在《摩羅詩力說》中魯迅就較為成熟地表述了文學的“特殊之用”:

要特別指出的是,近現代以來是中國最需要具有歷史現代轉折意義的思想家的時代,但是這種思想家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學家擔承的。中國文學在中國社會歷史的現代化大變動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中國缺乏西方14—17世紀文藝復興那樣的歷史時期較長的以自身為目的的相對獨立于社會政治運動之外的發展充分的以理性主義與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運動。[7]理性主義、人本主義文化運動在中國缺乏相應的社會物質力量,缺乏相應的客觀的深厚的社會基礎,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在極為艱難的時勢中擔負著這一歷史功能?!拔膶W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最有實績的部分證明了這一點。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可以說是以《新青年》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傳媒孕育的,也同時彰顯了現代傳媒在思想傳播上的巨大能量。顯然,擔承著“立人”與“立國”使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家們都有著自覺借重這種現代傳媒力量的清醒。魯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既是中國新文學的先驅,也同時是中國現代傳媒的先驅。特定的歷史時勢使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現代傳媒緊緊結合在一起,或者說,近現代以來的文學變革幾乎都是由現代傳媒導引的,誠如曹聚仁所言:“中國的文壇與報壇是表姊妹,血緣是很密切的。”[8]事實上,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通過現代性思想啟蒙實現中國社會歷史的現代轉型。

中國現代傳媒的歷程表明了這樣一個規律:思想是傳播生命力之魂。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強調“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導其端也”。嚴復在《〈國聞報〉緣起》中也強調報刊“通上下之情”的功能??傊?,梁啟超、嚴復等中國現代傳媒先驅創辦報刊的目的就是傳播民主、科學思想以啟蒙民智。最有思想的報刊同時也是最有傳播生命力的報刊,《新青年》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創辦報刊更注重思想的傳播功能。事實表明,“有思想的傳播才是有生命承傳價值的傳播,才是有持久影響力的傳播,才是高層次的傳播?!盵9]

中國現代文化思想史上文學家擔承著思想家的職能,文壇與報壇表姊妹的血緣關系,這種情狀正表明了文學是現代傳媒最具生命力的部位。因此,在前文已論魯迅極致的個人化的“獨語”何以能轉化為現代傳媒的“眾語”,而“眾語”最深刻、最具普遍意義的思想部位又何以是“獨語”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魯迅具有“獨語”精神氣質的文學創作實則為中國現代傳媒構筑了傳播生命力之魂?;蛘哒f,由諸如《狂人日記》、《野草》之類的魯迅“獨語”轉化而成的、具有被廣泛接受的藝術魅力的“眾語”,因為是于中國社會歷史轉折處基于自我深切的生存體驗與深邃的思想穿透發出的,洞察到生命與時代的底層,最終沖破了“自然個體”的局限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個體”,所以才會成為中國現代傳媒最具生命力的傳播,成為中國現代傳媒最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生命力之源。

當魯迅的“獨語”轉化成“眾語”的時候,中國現代傳媒于此獲得的是一種極具內向性的傳播力,一種顯示靈魂的深邃的傳播力。正如《狂人日記》是向著四千年中國歷史與民族生存深處發出的,又是向著未來民族“真的人”發出的,所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但是,在歷史轉折處,面對強大的四千年傳統歷史慣性,這種“獨語”轉化為“眾語”的過程激起的卻是“公仇”。這種情形《狂人日記》實則是最形象的展示,發出“吃人”、“難見真的人”、“救救孩子”之類“獨語”的“狂人”必然成為那個社會的“公仇”。“狂人”的遭遇實則是魯迅的宿命,所以他一生“獨語”,也一生“公仇”。于此,又展示出魯迅創作另一種獨特的情形,一種迥異于“獨語”的雙向(多向)論戰,一種“毫無乞靈于牛皮和廢鐵的甲胄”的赤膊之戰,由此構成中國現代傳媒最犀利的部位,這種投槍匕首式的傳播也同樣是中國現代傳媒的生命力所在。

從“五四”時代起,魯迅就通過現代傳媒展開了“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對復古派、章士釗、學衡派、現代評論派、古史辨派、梁實秋、胡適、“自由人”、“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乃至左翼文學的許多人物,魯迅都與之論戰過,或是批評過。正如魯迅的“獨語”不是個人園地的自怨自艾一樣,他的直接如投槍匕首的論戰也絕不是出于個人的恩怨。對此,他曾做過真誠的表述:

但讀者不察,往往以為這些是個人的事情,不加注意,或則反謂我“太兇”。我的雜感集中,《華蓋集》及《續編》中文,雖大抵和個人斗爭,但實為公仇,決非私怨,而銷數獨少,足見讀者的判斷,亦幼稚者居多也。

平生所作事,決不能如來示之譽,但自問數十年來,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時時想到中國,想到將來,愿為大家出一點微力,卻可以自白的。[10]

“實為公仇,決非私怨”,表明魯迅的論戰在表象上“雖大抵和個人斗爭”,但實質上卻是“時時想到中國,想到將來,愿為大家出一點微力”。正如汪暉所言,魯迅所談論的具體的人與事往往是社會眾生相的一個縮影,是他“國民性批判”的一個部分。魯迅的創作在滲透著“獨語”精神氣質的同時,也向國人甩出了一記令其驚醒的鞭子。當他沉默“獨語”的時候,那是“極深的內省”;當他對壘論戰的時候,那是“精神界之戰士”借助現代傳媒的出擊?!度e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以一種與論敵針鋒相對的方式為文集命名,充溢著“精神界之戰士”在“四面都是敵意”的“圍剿”中與敵陣短兵相接的火藥味。這種只為“公仇”的論戰實質是借助現代傳媒的公共輿論導向功能向國人展開以正視聽的真理辯護與傳播。

1930年3月發表于《萌芽月刊》的《“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在梁實秋那里,資產是文明的基礎,所以反對資產階級便是反對文明,所以無產者在這樣的文明面前只配當奴才;所謂的“階級”,只是“幾個過于同情心而又態度偏激的領袖”們人為地制造出來的,革命實則是“本來沒有階級的自覺”的無產者受這種觀念的唆使;因此,文學的根本不應該表現人的階級性,而應該表現最基本、最普遍的人性。而且,梁實秋在《文學有階級性嗎?》這篇文章中還進一步舉例論證,“人生現象有許多方面都是超階級的。例如,戀愛(我說是戀愛的本身,不是戀愛的方式)的表現,可有階級的分別嗎?例如,歌詠山水花草的美麗,可有階級的分別嗎?沒有”,所以,“人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乞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這些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這種人性論實質是美化資本家,貶污無產者,在“無階級性”、“超階級性”的表象之下其實充當的恰恰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因此,魯迅敏銳地意識到“作者雖然單獨執筆,氣類則決不只一人”。針對梁實秋的這種資產階級人性論,魯迅進行針鋒相對、簡明有力的論辯:

梁先生首先以為無產者文學理論的錯誤,是“在把階級的束縛加在文學上面”,因為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有不同的地方,但還有相同的地方,“他們的人性(這兩字原本有套圈)并沒有兩樣”,例如都有喜怒哀樂,都有戀愛(但所“說的是戀愛的本身,不是戀愛的方式”),“文學就是表現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這些話是矛盾而空虛的。既然文明以資產為基礎,窮人以竭力爬上去為“有出息”,那么,爬上是人生的要諦,富翁乃人類的至尊,文學也只要表現資產階級就夠了,又何必如此“過于富同情心”,一并包括“劣敗”的無產者?……文學不借人,也無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還在階級社會里,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無需加以“束縛”,實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樂,人之情也”,然而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那會知道北京檢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纫员憩F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學為至高,則表現最普遍的動物性——營養,呼吸,運動,生殖——的文學,或者除去“運動”,表現生物性的文學,必當更在其上。[2](207)

他的論辯辛辣、犀利,一針見血,直擊要害,使真理愈辯愈明,也同時為中國現代傳媒獲取了正本清源的公信力。魯迅也因此招人誤解與攻訐,甚至落下了“刻薄”、“愛罵”、“好斗”的惡謚。但是,他終其一生也不曾改變這種“公仇”之戰。這種“公仇”實則是以一種最為開放、最為直接、最為外向的方式將“人生之誠理”直達給國人。這也同是以《新青年》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傳媒最具影響力、生命力的重要傳播方式。

“獨語”是向內的無聲言說,是個人內心與外在世界的獨特記錄,折射出魯迅孤獨、痛苦、虛無乃至絕望的精神世界,這種“極深的內省”既是靈魂的逼視,也是“絕望地抗戰”。在這種“極深的內省”中,魯迅忘了向讀者說教,排除了他人的干擾,在靈魂的最深處捕捉難以言傳的生命體驗與心理意識,進行深邃的人生哲學思考,這實質是一種以極具拒絕性、封閉性的方式打開通向整個世界通道的極致的生命藝術。這種極致的個人化的“獨語”因其超越了個人的自怨自艾,升華為民族生存乃至整個人類終極關懷的“極深的內省”,所以中國現代傳媒反而因為諸如魯迅《狂人日記》、《野草》這樣的“獨語”開拓出了具有歷史穿透力的“眾語”空間,最終以持久的藝術魅力獲得了世界性的影響。

“公仇”是向外的有聲論戰,是直接明了的分析、評鑒、交鋒,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打破“瞞和騙的大澤”。在這種外向的文化論戰之中,魯迅不僅直面論戰對象,而且還直面民眾,其目的就是辨明是非,去除真理的遮蔽,讓蒙蔽民眾的“麒麟皮下的馬腳”無處遁形。這種毫無遮飾的論戰因其“實為公仇,決非私怨”,是為了澄明雜糅于蕪穢之中的真理,所以中國現代傳媒也同樣因為這種文化戰開拓出了具有歷史穿透力的“眾語”空間,輻射出了持久的啟蒙民眾的精神力。

整體審視,這種本是個人化的但又超越個人自怨自艾、向內深省的“獨語”與本是人我論戰但又超越私人恩怨是非、向外釋放的“公仇”,構成了魯迅最特異的生命與創作景觀。魯迅的創作不僅滲透著“獨語”的精神氣質,而且也同時貫注著“公仇”的精神氣質。二者往往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當魯迅“獨語”的時候,我們往往能于其中體驗到憤怒乃至痛苦到極致的“公仇”情緒;而當他置身滿是敵意的“公仇”的時候,又往往激發出他最內在化的、靈魂深處的“獨語”。這種情形凸顯出魯迅最具特質的精神性存在,凸顯出魯迅思想最深刻的部位與最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也同時為中國現代傳媒構筑了最具思想穿透力與持久藝術魅力的傳播生命力。他于去世前一個月所寫的、發表于1936年9月20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2期的《死》便是這種情形的最后絕唱: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11]

這是魯迅以遺囑方式所寫的“獨語”,也同時凸顯出他“怨敵可謂多矣”的“公仇”式的生存。“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確乎是他“獨語”一生又“公仇”一生的凝聚與寫照,凸顯出20世紀中國現代傳媒最為廣遠的傳播生命力所在。在高度娛樂化的今天,中國現代傳媒能否擺脫媚俗與縱欲,以及思想貧弱化的文化眩惑,繼續擔負起“人的現代化”這一未竟的歷史與文化使命,釋放出對人性之守望的職能,魯迅“獨語”與“公仇”的獨特存在依然向其發出具有歷史穿透力的召示。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45.

〔責任編輯:趙曉蘭〕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552(2016)01-0031-07

作者簡介:陳彩林,男,文學博士,博士后(在站)。(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精品片911|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av永久| 亚洲免费三区|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一级全黄毛片|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色噜噜久久|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色九九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国产丝袜91|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色网站在线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人网站|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欧美bt精品| 欧美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色在线|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