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80)
?
經濟學研究
經濟增長減速下農民工就業困境及政策
張慶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摘要]當前,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正逐步放緩,對農民工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從就業方式看,對受雇就業農民工不利影響較為明顯;從年齡特征看,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更大;從產業分布看,對第二產業各部門農民工就業影響更加突出。因此應通過就業政策調整和重點加強就業規劃和調控,加快就業技能培訓,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范圍,落實和強化就業權益保護,對現有就業政策進行調整和優化,加強就業的不同政策之間協調和配合,以促進農民工群體擴大就業、穩定就業。
[關鍵詞]經濟增長減速;就業壓力;農民工
一、引言
長期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部門就業,形成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農民工廣泛分布于城鄉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行業,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同時,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甚至一些地區出現了用人單位招工難以及民工荒現象,這就極大地減輕了農民工整體就業壓力,有利于其順利就業、擴大就業。但最近幾年特別是美歐危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正逐步下降,市場交易速度、交易規模隨之同步下降,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明顯減少,從而對勞動力需求量日漸減少,就業不足甚至失業壓力開始顯現和加劇。
作為我國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群體,其就業數量和質量不僅關乎城鄉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也關系到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改善和長期經濟增長,更關系到農村地區大量留守人口問題的最終解決和城鄉社會穩定。因此,農民工就業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是影響中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基于上述判斷,有必要探討宏觀經濟環境改變即經濟增長速度日趨放緩對農民工就業的不利影響,探究制約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的種種因素,繼而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以擴大就業。
近幾年,學者們關于經濟增長對就業影響的相關研究較多。如劉偉等[1](2015)詳細分析了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2004—2013年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極大地帶動了非農就業的增長,從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看,GDP規模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將帶動整體就業(包括農業就業)0.12%,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為負,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都為正數,這表明現階段經濟增長對非農就業數量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不過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非農就業對GDP的就業彈性系數略有下降。孫文凱[2](2014)利用2005—2011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計量估計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的數量變動關系,分析結果表明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即經濟增長有利于拉動城鎮就業,從而驗證了奧肯定律在我國的適用性。譚菊華[3](2013)采用計量模型對中國1990—2011年間的宏觀統計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認為經濟增長對勞動就業既有增加效應又有擠出效應,而產業發展對勞動就業有二重性作用。陳東有等[4](2012)結合農民工數量不斷增長以及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動的現實,分析了農民工就業波動現象,認為“招工難”和“就業難”現象仍然存在,并從農民工勞動報酬與福利待遇、就業成本較高等幾個方面剖析其深層原因。劉成玉等[5](2012)分析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條件下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行為調整,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在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心理素質、就業觀念與就業能力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型增長模式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進行觀念和行為的調整以適應不斷轉變的增長模式。總體上看,目前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觀經濟較快增長對勞動就業影響,缺乏經濟增長減速對就業規模影響研究,尤其缺乏經濟增長減速對農民工就業影響分析。因此,考慮到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性,本文嘗試分析目前及今后經濟增長日益減緩趨勢下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壓力和困境,從就業方式、年齡特征和產業分布等角度闡釋經濟增長減速對農民工就業影響的作用機制和作用路徑,并據此提出有效的政策應對。
二、經濟增長減速下農民工就業壓力日益明顯
1.經濟增長減速對總體農民工的就業影響。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2012年經濟增長率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4%,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如圖一所示,經濟發展不容樂觀。在未來一個時期宏觀經濟將以7%~8%速度甚至更低速度保持增長。在就業市場上,各類企業是吸收農民工就業的主體。2012年以來,反映企業生產現狀的PPI指數連續38個月負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9%。顯然,工業品出廠價格的連續下降顯示出市場消費需求的嚴重不足,導致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利潤率大幅下降,投資意愿自然減弱。利潤率的不斷下滑自然使企業縮減生產規模,從而減少勞動力使用,農民工就業壓力隨之而來。可見,在當前宏觀經濟不景氣情況下,農民工就業人數勢必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在東南沿海地區眾多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水平較低的中小型加工制造業部門表現尤其明顯。同時,課題組對江蘇、浙江兩省中小企業的調查走訪表明,經歷過一批企業倒閉后,現有很多企業只是維持現狀或勉強維持現狀,目前沒有擴大規模、增加工人使用計劃,因此,各類企業用工量下降,就業需求不足且增長比較緩慢,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業和就業不足。與此同時,農民工數量龐大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其供給數量仍然呈現持續增長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2014年,農民工數量已由22 542萬人增長到27 395萬人,如圖二所示。這樣,在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農民工供給總量持續增長,而另一方面其市場需求卻日益減少,這自然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就業壓力和困難。
圖一2014年以來GDP增長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圖二2008-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為進一步驗證經濟增長與農民工就業人數的數量變動關系,筆者利用1990—2014年的農民工就業人數數據和經濟增長數據對兩者進行OLS計量檢驗,回歸結果如下:
LNnmg=5.74+0.34LNgdp
(86.9)(60.5)

上式中,LNnmg表示取對數后的農民工就業人數,LNgdp表示取對數后的國內生產總值,括號內數字為t統計量,可以看出,回歸方程擬合度較高,常數項和解釋變量都通過t檢驗。在回歸等式中,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民工就業人數間保持同向變動關系,即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則農民工就業數量增長0.34%。可見,經濟增長的減速明顯導致農民工就業下降,就業壓力越發突出。
2.經濟增長減速對受雇就業農民工影響更大。根據統計數據,現階段大部分農民工的就業方式為受雇就業,其就業規模、就業數量依賴于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因而更容易受到經濟增長波動、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和沖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2013年有高達83.5%的農民工為受雇就業,只有16.5%的農民工為自營就業。受雇就業農民工的65%從事第二產業,主要從事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等行業部門;自營就業農民工82.1%從事第三產業,主要從事于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及倉儲行業、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經濟增長減速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持續下降已經使得各類生產單位的用工量難以增加甚至會相應減少,因而,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對受雇就業農民工的就業壓力更大。
3.經濟增長減速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更大。從年齡結構看,經濟增長下降對老一代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影響不同。和新生代農民工相比,老一代農民工的就業目標比較單一,基于家庭責任、改善生活水平的現實要求,獲得穩定且持續增多的貨幣收入甚至是其唯一的追求目標。因此,老一代農民工更能吃苦耐勞,對用工單位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福利保障等不會過多挑剔,只要有一定的穩定收入就能就業,其就業擇業適應能力更強、適應范圍更廣泛。而新生代農民工大多不愿吃苦,追求的就業目標比較多元,除了關注收入水平外,他們還更加注重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福利保障以及個人發展空間等因素,“新生代農民工很想出去看看世界,對企業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自己個人價值,老板能看重自己,企業的發展有空間,工資高低并不是主要問題。”[4]同時,自身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和長期的城市生活使這部分群體的平等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追求體面地、有尊嚴地就業,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個人勞動付出為社會所認可和尊重。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務工,非常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中,因此對就業地點、工作單位會有所要求、有所挑剔。這部分農民工“由于比較年輕,做決定的時候很隨意,做得不高興了或者煩了,或者嫌錢少了就辭工”[4]。2013年,新生代農民工12 528萬人,其中39%從事制造業,14.5%從事建筑業,10.1%從事批發和零售業,10%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可見,在當下因經濟總產出減少、企業經營利潤和效益下降導致勞動力需求減少,很多用人單位相繼減員降薪,減少福利待遇和增加工作強度,新生代農民工所受到的就業影響更為明顯。
4.經濟增速逐步放慢對第二產業各部門農民工就業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就業的專項調查結果,目前農民工主要就業于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部門,從事建筑業的比重在提高,如表一所示。2008—2013年,農民工從事制造業、建筑業比重由51%上升到53.6%,從事建筑業比重持續上升,從13.8%上升到22.2%。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6 894萬人,其中有56.8%的農民工從事于第二產業各部門,31.4%農民工就業于制造業,22.2%就業于建筑業,其余就業于礦山采掘等其他行業和部門。

表一 農民工就業的主要行業分布 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從表一中可以看到,2013年有超過一半的農民工在第二產業部門就業。而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慢,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也在減緩,如表二所示: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已由2011年的10.6%下降到2014年的7.3%,下降幅度非常的明顯;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由2011年的10.7%下降到2014年的7.0%;建筑業增加值增長率也由2011年的9.8%下降到2014年的8.9%。

表二 2011-2014年第二產業增長率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1—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多年來,粗放式擴張模式和低水平重復投資使得大量工業產能處于過剩狀態。據分析,“許多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于嚴重過剩當中,有的行業處于絕對過剩狀態;并且產能過剩呈現出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6]。不僅傳統行業生產存在大量過剩,甚至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產能、產量的大量過剩必然帶來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損。如受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和低迷影響,導致礦山采掘業及其相關加工業等資源采掘行業產能過剩,產生大面積虧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及開采輔助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大幅下降,在利潤方面,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同比下降61.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71.7%,專用設備制造業下降1.7%。可以預見,產量嚴重過剩行業的大面積虧損將導致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倒閉,為扭虧為盈而必然壓縮產能,相應地縮減用工量來降低人工成本,這無疑會對這些行業、部門的農民工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除過剩行業外,其他制造業部門大多處于收縮狀態。近些年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持續上升,如“2005—2012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年均增長14.4%,2010—2012年農民工收入年均上漲17.4%,同時,節能減排、地價攀高、水價上調等因素使企業面對的環境、土地等成本呈剛性上漲趨勢”[6]。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品出廠價格的連續下降以及消費需求不足,加工制造業投資意愿、投資量明顯下降,2015年5月的中國匯豐制造業PMI初值為49.1,連續三個月在榮枯線50下方,制造業PMI產出分項指數跌至48.4,五個月來首度跌穿50,并且創13個月以來的新低點,顯示出制造業投資需求嚴重不足。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制造業投資中占比最大的9個主要行業投資的累計增速均不同程度地下滑,其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增速的降幅都較大,從而對總需求產生較大的抑制。”這樣,成本上升和消費需求萎縮的雙重壓力使得制造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倒閉,如近期東部地區的傳統制造行業面臨持續不斷的倒閉潮。因此,制造業的低迷現狀導致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產能利用不足,生產萎縮,相應會減少用工量、裁減工人,因之對農民工就業需求量明顯減少,從而對這一行業的農民工就業形成較大壓力。
目前,宏觀經濟下行、制造業萎縮自然傳導到建筑業上,導致建筑業市場需求不足,其生產規模和投資擴張日益壓縮。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4年房屋新開工面積比上年減少10.7%,其中居民住宅新開工面積大幅減少了14.4%;2014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7.6%,其中住宅減少9.1%;全國商品房銷售額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7.8%;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比上年下降14.0%。不僅如此,2014年以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速度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如圖三。房地產投資增長速度已由16.8%一路下降到8.5%。可見,房地產行業發展速度和整體規模在持續萎縮,各類商品房以及居民住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勢必減少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勞動力使用。從全國來看,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是吸收農民工就業的主體產業,這兩個行業的增長速度連續下滑無疑增加了就業難度,給農民工就業帶來嚴峻挑戰。
圖三2014年以來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長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1—3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2015-04-15。
5.經濟增速逐步放慢對第三產業各部門農民工就業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農民工在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已由2013年的42.6%上升到2014年的42.9%,上漲了0.3%。農民工在第三產業主要從事批發和零售業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等部門。近些年來的經濟增長放慢,第三產業各部門農民工就業也受到不利影響。如由于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導致商品銷售數量下降以及周轉流通速度減慢,這自然會影響到各種商品的批發和零售行業及相關的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和郵政行業就業,導致其就業需求下降并減少用工人數;由于制造業和建筑業增長率的大幅下降及企業投資需求不足,致使為第二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第三產業部門如生產服務業、飲食服務業和修理服務行業的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其就業需求也會相應減少,這自然影響到這些服務行業和部門的農民工就業。
三、經濟增長減速下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政策
1.要高度重視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農民工就業問題,將其作為目前以至將來一個時期就業中的首要任務。我們有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7],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下,這一群體無疑是最為寶貴的勞動力資源;農民工能不能穩定就業、能不能充分就業關系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因此應當重視和加強其就業指導,要通過完善的政策設計促進這些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其勞動生產率,使其成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源泉。
盡快制定農民工就業的短期規劃(如年度計劃)和長期就業戰略(如五年計劃、遠景規劃),明確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合理確定就業進程的階段性目標和最終目標,結合實際對農民工就業過程、就業規模和就業流向進行有計劃的干預和引導,盡量減少農民工就業的盲目流動和無序流動,尤其要減少非自愿流動就業,提高就業穩定性。在尊重市場運行規律基礎上,就業規劃和就業戰略要明確調控重點和調控手段,注重就業規劃的實施和執行,防止流于形式。為在經濟下滑趨勢下促進就業,就業規劃應著力引導農民工在農村地區就業,拓寬農村的就業領域以增加就業量。就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注重和堅持農民工就業規模與經濟發展速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相適應,在不同發展階段相應采取不同就業政策,將農村人口的就業與經濟發展階段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當工業化進程對農村勞動力吸收能力不斷下降時就應及時調整就業政策,使勞動力就業適應產業變化、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當城市、工業部門的就業機會減少時則充分發掘農村地區的就業空間,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事實說明,在不同經濟階段采用不同就業政策、就業規劃,能夠使得農村人口的轉移就業始終能持續下去而不至于間斷或反復。
2.統一城鄉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徹底消除城鄉政策差別,盡快消除城鄉勞動力因戶籍不同所產生的經濟權益和社會權益方面差別,實現同工同酬和平等就業、公平就業,為農民工創建平等公正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使農民工群體盡快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隨著各地區城鎮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對城鎮就業農民工實行平等化公共品供給政策和服務標準,在住房、就業和教育、醫療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現有制度設計,重點在于政策制定、實施的公平,消除政策的二元性,注重政策設計及執行之間緊密配合和相互支持,緩解或解決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的后顧之憂。以居民小區或社區、街道及其他社會團體為基本單位,積極組織、吸引農民工及其親屬參與城市社會活動,特別重視和關注農民工的隨遷子女,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組織”四位一體青少年事務服務模式,從心理、學習和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參與等方面促進隨遷子女健康成長,降低農民工群體及其子女對城市陌生感和距離感,盡快將其融入城市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以利于其在城鎮穩定就業、安心工作。
3.調整、完善現行就業培訓政策,著重提高培訓質量,實現就業培訓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擁有就業技能是順利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的基本。為擴大就業、增強就業穩定性,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大力提高培訓質量。由于技能培訓具有明顯的公共品特征和正外部性,注定了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主體功能,同時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此,政府應增加就業技能培訓的財政投入和補貼,特別增加非農技能培訓設施建設和實習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減輕農民工培訓負擔;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和就業需求,組織開展分類培訓,建立制度化培訓機制;整合多部門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資金、培訓設施等培訓資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結合不同產業、不同行業和不同崗位生產實際要求,大幅強化操作型和技能型的教學,創建創新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嚴格培訓標準,重在實用和應用,著重提高培訓后持證率,切實增強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就業能力。除了對各行業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外,更要在農村地區普遍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的基本素質、就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經過長期有計劃的培訓和實踐,把農民工群體轉化為具備專業化技能的高素質勞動力。
4.盡快實現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對農民工的全覆蓋,大力提高保障水平,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安全網、穩定器功能,以有效地化解經濟增長放緩時期農民工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農村勞動力離開熟悉的家鄉、熟悉的生活環境,面臨重新就業、適應全新生活環境的挑戰,而一旦就業不理想甚至于無法就業或失業,則對社會穩定、和諧形成一定沖擊和不利影響。目前,隨著經濟增長減速,農民工就業不足、失業、半失業人數會有所增加,失業壓力、失業風險不斷累積,此時的社會保險作用尤其重要。因此,應著重提高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等和農民工就業利益緊密相關的險種參保率,國家要大幅增加農民工及其家屬的社會保障投入,盡快實現社會保險對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全覆蓋率,最終實現全體國民均有社會保險支持,實現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險的自由自愿參與和轉移使用,統一城鄉社會保險繳費率和保障水平、支付標準,簡化支付條件和支付程序。擴大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對農民工的覆蓋面,提高福利標準。使社會保障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能夠及時、有效地降低農民工就業風險,促進就業秩序和社會秩序穩定。
5.完善就業保護政策,加強實際農民工權益保障,提高就業質量。重點在崗位技能培訓、不公平解雇、解除合同、經濟性裁員、經濟補償、最短的提前通知期、解雇限制、健康保護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修訂、完善、細化就業保護政策和法律制度等正式規則,使就業權益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并具備可操作性,最大限度避免隨意執法乃至于不執法現象。政府部門要強化就業保護制度實施和執行,重在效果。更要重視法律執行能力不同所帶來的實際保護與名義保護的差距[8],“根據學者們對中東歐國家勞動力市場改革的研究成果,在許多轉型國家不在于就業保護立法有多么嚴格或者多么寬松,而是在于能否得到很好的實施和執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法律的執行度大大降低,大多數法律停留在紙面上”[9]。因而要加大用人單位違法違規的懲處力度,大幅提高其違法成本,提高就業保護政策及法律執行能力和執行效率,嚴格執法,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對就業保護執法的公眾監督和監管,不能讓權益保障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盡快建立公益性質的就業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構,幫助農民工維護、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各類用人單位的工會組織要積極、主動地維護農民工合法合理權益,要成為農民工利益代言人和守護者,通過各種方式在企業內部形成制約,以監督用工過程、保護就業權益,使得農民工的就業保護制度真正得以落實;在具體執法上,勞動監察部門是就業保護政策、法規的實施主體和外部監管主體,要以《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為依據,重點對各類用人單位雇傭、使用和解雇農民工的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嚴格執法,提高執法效率,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四、結論
本文從年齡、就業方式以及就業的產業分布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速度減慢對農民工就業的明顯壓力。從年齡特征看,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較大;從就業方式看,經濟增長減緩對受雇就業農民工不利影響較為明顯;從產業分布看,制造業和建筑業等各部門農民工所受到的就業沖擊更加突出。因此,為緩解就業壓力、盡快擴大就業規模,在堅持促進就業的市場化調節機制基礎上,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就業政策的調整、優化來推動農民工就業。重點以加強就業規劃和調控為基本,加快就業技能培訓,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范圍,強化實際就業權益保護,大力提高農民工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當然,促進農民工就業涉及多方面的制度變革與政策調整, 如果只靠單方面制度改革,則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因而,要提高政策實施效果,需要統籌考慮這些制度、政策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以促進農民工群體就業。
[參考文獻]
[1]劉偉,蔡志洲,郭以馨.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研究[J].經濟科學,2015,(4):5-17.
[2]孫文凱.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數量關系解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1):16-26.
[3]譚菊華.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來自中國的證據檢驗[J].經濟問題,2013,(6):55-58.
[4]陳東有,錢芳,周小剛.農民工就業波動現象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2,(12):170-174.
[5]劉成玉,李玲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觀念和行為調整[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299-304.
[6]牛犁.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J].經濟研究參考,2014,(18):15-16.
[7]張慶.農民工就業問題調查研究[J].經濟縱橫,2013,(6):93-96.
[8]張慶.加強實際就業保護 提升農民工就業質量[N].中國社科報,2015-05-27.
[9]方浩,姚先國.就業保護與勞動力市場績效—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9):40-48.
〔責任編輯:劉陽〕
[中圖分類號]F13;C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1-0123-06
[作者簡介]張慶(1971-),男,黑龍江北安人,副教授,從事農民工就業、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濟增長放緩和產業結構調整約束下農民工就業研究”(12BJL02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增長減速雙約束下的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11YJA790207)
[收稿日期]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