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
采擷幾朵浪花,探尋文言教學之美
張艷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
華夏文明,光輝燦爛,底蘊深厚,深藏于優秀的文言詩文中。所以文言文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最豐富的載體。對文言文的學習,事實上也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繼承和發揚。而文言文是最能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以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因而文言文講授,尤其是初中文言文講授在語文教學中意義重大的。十分令人惋惜的是,現在的初中文言文課講授中卻存在著一些不容疏忽的現象:學生對文言文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陌生感,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好文章成了學生拒絕接受的“裹腳布”;少數教師因為“分數至上”的觀念,在講授中只顧抓字、詞、句的翻譯,忽視了對文章中蘊藏魅力的開發與研究,更忽視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的嘗試,從而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常識系統中主要的一環,也是學生把握起來比較吃力的地方。第一,因為文言文離現在的學生太遠了,生活環境也有很大不同,很多文言字詞生疏難懂,現在也大多不用了。學了有什么用?所以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沒什么興趣。第二,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量大,用法也非常靈活,解釋起來很繁瑣,這對于沒有文言基礎以及類似生活環境的初中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學了在生活中用不了,還不如不學。第三,傳統的文言詩文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的人文素養,在短期內是無法看出成果的“短視教育”,讓師生無法與編者達成共識,再加上傳統文言教學中,教師遵循“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鐵的標準,導致在學生中流傳著“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講法。不呈現分數,怎么能說學好了文言文呢?
針對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比方說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陌生,而且沒有停頓斷句知識等,語感是學生憑借主體直覺性,對語言產生的自動的、豐富的、敏捷的反應力,是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直覺化技能,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感培養。文言文講授更要把培養學生語感,練習學生的說話本領,進而達到發展思維和智力作為目標。而誦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誦讀、配樂讀、個人讀、集體讀。教師可根據課本的特色,精心設計好讀的形式:課前預習時默讀;順從文字時小聲讀;課堂上學習時,對于復雜的文章,可由教師范讀或找來朗誦音頻等范讀,簡單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己朗讀,等到會讀,熟讀之后,還可齊讀、個讀、小組讀、競賽讀;師生對讀和配樂朗讀等??傊?,形式可以多樣,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樂趣。課下背誦時可以大聲讀;鞏固復習時要邊想邊讀。因為每節課哪怕再小的收獲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別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腔調,進而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經過反復讀感受,讓學生身臨其事、身臨其境、身臨其歷史,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運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學習境界。正如葉圣陶所說:“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文言文的教學貴在“理解”,扎根真實的文本知識,才是文言教學的中流砥柱。它包羅字詞的理解、文句的理解、主旨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走進理解并深入下去,才能靈活把握,觸類旁通。否則,最終收獲甚少。課堂四十五分鐘,短短四十五分鐘,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如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接下來,把課堂上的理解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步,借助課下注釋,自主學習,獨立理解。例如,學習《岳陽樓記》這樣聲情并茂的文言散文作品時,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注釋先去自主閱讀,關注文章內容,獲取關鍵信息,不求深入理解,力求從整體上了解全文。找到成功的樂趣就可以有足夠的動力繼續下去。第二步,鼓勵學生多質疑多發問,最后由教師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質疑、討論、交流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實詞、虛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詞語進行歸納并做好筆記。而教師在這時給以適當的點撥,表意明確就可以了,不必過多講解。第三步,善用多種方法,加強鞏固理解。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滿堂灌”,教師一字一句的翻譯,學生就一字一句的記下,這就使得文言文講授索然無味,哪里還有什么語感、美感可說呢?最終導致原文、譯文的支離破碎,其結果就是事倍功半。然而文言文的翻譯,可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增添、刪減、保留、替代、調節語序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范語言。提醒學生仔細看清楚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說話的情境,用現在的話也就是現代漢語說出文言文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則由教師幫助解決。接著,根據現代漢語語法的要求,指導學生進行修改補充,逐步完成對文章的翻譯。文言文翻譯不困難,樹立信心最重要。有步驟地進行是保障。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合理調節語序;最后按照語法要求,作出補充。在學生自主充分準備之后,可以采用靈活自由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比如組成四人小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學生點評、修改。小組合作,既獨立又合作,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得到了鍛煉。也可按照事先編好的小組,按順序一個接著一個,逐步完成課文的翻譯。教師要積極點評,充分肯定譯地好的地方,明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見。第四步,以全班為單位朗讀,培養語感;或復述,將所接收的文字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力求準確無誤。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真正得到體現,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以后的學習中去。
知識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而“識記”是其中的一種重要的方法。識記的最直接目標是通過考試,更長遠的目標則是為高中階段或是更高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正如古人所說,學習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全部背下來,文言文更適合這方法。另外,還應熟記常用字詞的重要意義及用法,作家、作品和出處等文學常識。這么多知識要都記著,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因此,教師在這時的指導作用就顯得更重要了。首先在指導學生背誦文章的時候,要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以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內容為基礎,或是聯系畫面進行想象,或是教師適時出示關鍵詞,幫助學生進入文章內容中,同時用文言將意思表達出來,達到當堂背誦的目標。比如,《三峽》這篇文章,是先寫三峽的山,再寫三峽的水。山的特點是一座連著一座,多而綿長,山勢也很險峻。美的文字飛揚在想象的畫面中,讓人驚嘆。水的特色是依照季節順序來寫的,夏季是多而迅猛,春冬之時是清而多彩,秋季是寒冷清幽而猿啼久久回蕩。大美江山,激揚文字,酣暢淋漓。其次課文中的字詞可讓學生分類識記。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重點實詞,學生通過分類整理,再寫出相應例句。這樣,就將散亂的知識條理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學生既可以觸類旁通,也可舉一反三。至于常見的虛詞,如,其、之、以、于、而、則等,先由教師幫助學生按詞性歸類,然后歸納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布置作業,讓學生從已學古文中各找出兩個例句。再有就是文學常識,采取讓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將一課、一單元乃至一冊書中的作家、作品和出處,按朝代順序整理出來,更便于記憶。識記這一環節是文言文學習中的重中之重。因此,為了將所學知識鞏固、消化掉,最后教師的提問、默寫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的基礎上,記就活了,變得容易了。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以上方法較之“滿堂灌法”確實有明顯的好處。因為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增加學生的語感能力。以上介紹的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學大海上的幾朵浪花,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
總之,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文言文教學也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綻放出生命的美感。
[1]高秀蘭.文言文教學方法探索[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5(5):107-110.
[2]胡金蘭.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學苑教育,2012(24):38.
·編輯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