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饒霞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九中學)
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問題和改進措施
鄭饒霞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九中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上的應用,給教學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它豐富了教學內容,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果。但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從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中所體現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談談個人的看法。
現代教育技術;初中英語教學;優勢;問題;改進措施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克服了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線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現多形式、非線性網絡結構的特點,符合現代教育認知規律。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使知識信息來源豐富,內容充實,形象生動而更具吸引力。
1.有利于創建更多更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驅力,它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積極思維的催化劑。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如,我在教學新標準英語九年級下冊Module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1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跟著多媒體環游世界。在教學Unit 2 The Grand Canyonwas not just big,筆者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原本難懂的文本變得生動形象。這篇閱讀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爬山涉林去找大峽谷的故事。文章長,生詞多,難讀難記。文章有點像游記有點像散文,難理解。如:Suddenly, the rain stopped and the clouds cleared. Thesun rose behind me and shone on the rocks 需要很強的想象力。因此借助多媒體,屏幕上精彩的那一幕,學生都為之神往,也能深刻理解作者不辭辛苦去找的理由,也激起了他們學習后面知識的興趣。
2.有利于分層教學,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受小學基礎和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老師很難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準備合適的材料,但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技術為學生構建多途徑。如,每個模塊后布置的英文作文,每次只有小部分的學生可以被安排面批。筆者就要求其他學生將作文通過e-mail發到班級公共郵箱,由筆者改完發給學生,學生再根據評價和提示對作文進行修改,最后將優秀作文發表于班級博客,讓其他學生學習參考,也讓優秀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使老師和學生之間跨越時空的限制。
3.有利于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增大了單位時間的授課信息量。教師在備學生、備教材的基礎上將教學中要用到的圖像、文字,事先做成PowerPoint,實現“高密度”和“快節奏”的優質、高效的課堂。多媒體的交互性能還可以提供容量大、反應性的反饋信息。如,在教授新詞匯后通過設置Quick eyes等游戲來檢測學生對詞匯的掌握;通過將閱讀文章中的關鍵詞挖空產生信息差讓學生填或出現關鍵詞、圖片讓學生復述文章內容等形式檢測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可以在每一節課后設置MiniTest,讓學生學以致用,做到堂堂清。這些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做到的。
1.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每堂課看屏幕的時間過多,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PowerPoint過快,學生無法做筆記。(2)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課堂教學變成單一的觀看教學內容,把英語課變成課件展示課,不能讓學生做到耳、腦、手、口并用。有一部分老師,從頭到尾都是課件,沒有板書。(3)在教學活動中,老師過多地依賴于多媒體技術,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起不到主導的作用。
2.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改進措施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師應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發展需求,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充分發掘學生的不同潛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模仿、體驗、探究、展示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
(2)適量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多媒體呈現信息量的速度快,有時學生還沒完全弄懂這一環節,教師已經轉到下一張幻燈片,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節奏。教師應將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全部。教師應充分運用實物投影來訂正學生的作文,或展示優秀作品;運用黑板板書突出重點等方法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真正為英語教學服務。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初中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效果方面,也顯示出了極大的優勢,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得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語言基本技能得到訓練,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但我們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讓現代教育技術真正為英語教學服務。
[1]葛萍.現代教育技術和外語教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2]夏彥敏.新技術,新理念,新教法[J].教法研究,2012(7).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