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燦
(廣東省廣州市藍天中學)
微課技術在初一數學課堂教學運用初探
陳燦
(廣東省廣州市藍天中學)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開展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初一數學教學中若能恰當應用微課技術,就能夠構建一個迥異的互動、交流環境,使教學的諸要素及各個環節有機融合,形成相對的優化態勢,切實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感染力和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初一數學;微課技術;數學活動
我校是區一級學校,學生大多來自五鳳村,瑞寶鄉和周圍幾個住宅區,五鳳、瑞寶不少的學生家長都有自己的出租屋,收租使得他們的經濟來源頗豐,且不需要忙碌地上班,初一數學基礎是否扎實,這些都在影響著我們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所以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推進更為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微課技術的運用,可以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可以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將教育信息技術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行動中,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
微課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最新表現形式,其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就某個教學知識點(主要是重點、難點和疑點)或某個教學環節的精彩教學過程(課例片段),囊括了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測試、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輔助性教學資源。這種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手段,對初一數學教學具有革命性的促進作用。
1.出現的問題
在初一數學課上,若教師無論什么課型和內容都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種表面“熱鬧”的學習氛圍只能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必然適得其反。有的教師在講解幾何證明題時,整節課可以一個證明過程都沒有,全交給部分學生去講解,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過程難以成為全班的示范,教師缺少了必要的指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為合作而合作的表面現象,勢必會造成有學生學不好,有學生學不飽。
2.解決策略
運用微課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制作微課不是簡單錄制的最終結果,而是教學研討活動的開始,在初一數學課堂內,根據需要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制作微課,可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比如,在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性教學中使用微課,雖然數學教學的資源來源于生活,但很多生活中的實例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在課堂中,所以,我們常將現有的生活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探討研究,但是,學生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能力有高低之分。而對于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用微課展現現實問題,幫助學生感知具體的生活問題,從而經歷問題轉化的過程。
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很多廣泛的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問題都可以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微課展示廣州換季時班尼路、卡路約翰等衣服的打折情況,然后提出問題:“商家如何控制標價和折扣才能賺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用微課引出銷售中的盈虧問題:
某商店在某一時間以每件60元的價格賣出兩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虧損25%,賣這兩件衣服總的是盈利還是虧損,或是不盈不虧?
現在開始分組討論:討論后請小組推薦代表發言。
小組1:不盈不虧。
小組2:虧本。
小組3:盈利。
小組4:不盈不虧。
在學生的討論中,都試圖說清自己的理由,此時我注意肯定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贊賞他們小組討論的熱烈和效果,最后總結“最好的工具就是我們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它能幫我們認清事實。”
請學生分析:兩件衣服共買了120元,是盈是虧就要看這家商店買進這兩件衣服時花了多少錢,如果進價大于售價就虧損,反之就盈利。
例如:一件商品的進價是40元,如果賣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利潤是40×25%元;如果賣出后虧損25%,商品利潤是40×(1-25%)元。
本問題中,設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進價是x元,它的商品利潤就是0.25x元。根據進價與利潤的和等于售價,列得方程:
x+0.25x=60
由此得x=48
類似的,引導學生填好導學案和課本的空格部分,最后強調解題格式。
解:設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進價是x元,另一件的進價為y元,根據題意,得:
x+0.25x=60
解得x=48重視,但是很多學校的領導并沒有相關的實驗意識,更多是擔心學生會破壞實驗器材以及學生的安全問題。更多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很多教師認為,在實際的考試測評中實驗占的比例比較少,所以便不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為了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就必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讓物理實驗充分有效地開展,并真正成為物理教學的一部分,進而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實驗教學質量。
教師要在物理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實驗的重要性,從而放手讓學生去做。例如,在學習顯微鏡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實地參觀真正的顯微鏡,這樣學生對于顯微鏡的轉換器、大調解器、小調節器、載物臺、鏡臂、鏡座的具體用途,便不再簡單地停留在相關的概念上,這種實驗模式更容易讓學生了解顯微鏡、使用顯微鏡。同時教學也可以向學生充分講解顯微鏡在生活中的用途,讓物理實驗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的實驗更具實踐性和應用性。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是教師做、學生看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完全掌控著整個課堂,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近幾年,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強調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指示完成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非常不利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要讓學生做實驗的主人。教師要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
例如,在學習彈性的相關內容時,我們通過設計實驗,小鋼球是不會隨著塑料片一起飛出的,而且這時候會發現彈性鋼片被彎曲。在學習的時候,學生只看到了硬紙片可以飛出去,但并沒有發現彈性鋼片發生了形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教師總是在提醒學生要觀察哪些東西,學生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絲毫不知道要做什么,也就不會發現彈性鋼片發生了形變,這是由于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但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則有助于學生改變學習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本文從改變物理實驗的教學模式、改變實驗教學的評價模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四個方面進行了舉例闡述,探究了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對策。同時希望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樣獲得的科學知識才會根深蒂固,進而有效地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物理知識濃厚的興趣,能更好地的理解所學的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并關注學生的實驗動向,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1]陳峰.新課程物理課堂探究教學實施中的問題解決[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
[2]郭桂葉.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4):25-27.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