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俏
(麗水市縉云縣新碧初級中學)
農村初中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
蔡俊俏
(麗水市縉云縣新碧初級中學)
數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一門學科,在初中階段學好數學不論是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還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點簡單灌輸給學生,是絕不能有效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且一定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農村初中教學;學生問題;探究意識
初中數學,尤其是農村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師一直以來都過分注重學生的分數,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求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將知識點掌握好就可以,卻很少去關注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是怎么去思考的,及怎么去應對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的。近幾年來,新課改的力度逐步加強,學校的許多教師也在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就是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進行教學的一種新觀念。本文將著重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的意義、方法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1.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是我們目前教學發展的時代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雖然只是就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而言,但是如果真正培養好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在遇到一個新問題時,首先不是想著這個題自己不會,要讓教師幫自己解決,而是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題自己雖然不會,但自己還是可以想辦法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決的,如果實在不能解決再找教師幫忙。
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培養下樹立了這樣的觀念,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是自己去思考的話,那么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逐步增強,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學習習慣是貫穿于我們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樹立了這種問題探究的意識,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有很大幫助。同時,學生一旦養成了問題探究意識,這種意識將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對于學生以后進入社會的發展也會有不小的作用。
2.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有利于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農村的中學相較于城市的中學而言,在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學生生活的環境相對于城市里的學生而言較為封閉,許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較為膽小,不善于表達自己,在學習中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十分不利。
教師如果能夠在平時的教學中轉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能夠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更加大膽,積極主動,從而讓學生慢慢地丟掉過去那種被動式學習的狀態,在學習中通過探究解決問題逐步找到自信心,學會主動學習,逐步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體,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1.轉變教師觀念,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誘發探究欲望
農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教學資源及師資隊伍等較城市而言都有較大差距。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教師往往習慣采取比較傳統的教學手段,在三尺講臺上教師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講解數學問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往往不去關心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而是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學生有沒有聽懂這個題目,知不知道這個題目的解法上。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雖然將我們教師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讓我們的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但是并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探究意識。
基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新的問題。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學會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解答,這樣解答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課堂上不再像過去一樣,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壓抑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對問題探究失去興趣。
比如說,學生在剛剛接觸到初中數學中的有理數,教師在給學生介紹有理數的概念時就可以反問學生存在有理數,那么無理數存不存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說一說無理數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形式等。教師多找一些這樣的對比性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比教師干巴巴地去講解知識點要有意思得多,而學生面對教師這樣的提問,也更加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慢慢地就將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培養出來了。
2.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边@是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這句話也從側面向我們印證了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的重要性。
再度體驗問題情境,感悟模型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想進一步研究什么?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歸納和總結。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提煉,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將感性的認識升華為理性的認識。
作業布置
同步練習4.1等可能性。獨立完成。了解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案例反思
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原有的學習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就是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學習的影響,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遷移。”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知識對比,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探求它們的共同特點、共同原理、共同規律,進行知識梳理,然后運用這些特點、原理、規律指導學生去學習新的知識,達到“一把鑰匙打開多把鎖”的目的;同時抓好對數學核心內容、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學,加強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對學得的知識和技能的重組和拓展,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主陣地。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遷移類推能力,當然也離不開這個主陣地。因此,必須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在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上狠下功夫,特別要通過抓好數學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遷移類推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作為推理能力的一種表現。類比是一種相似,它是從一種特殊到另一種特殊的推理,實現從具體到抽象。從舊知識到新知識、從已知領域到未知領域的遷移過程,這個過程要經過分析、類比、猜想得出新結論,這就是創新的過程,數學知識的遷移過程。知識掌握是知識運用的前提,知識應用是知識掌握的歸宿。知識掌握是學習者單向的內化建構,而知識運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
要想在課堂中順利實現各知識點間的遷移,我們的數學課堂還應該是民主的、自由的、活動的。首先,民主是現代課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課程實施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參與,只有被動接受,就沒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沒有民主,學生的參與就不是主動參與,而是被動的、消極的。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形成一種利于學生人際關系的氛圍。尊重每一個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會感到被尊重,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甚至被恥笑的現象。
其次,教師在提問時,應該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能有發揮的空間和時間,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探索,讓學生在這個空間和時間里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開想象,才能使他們暢所欲言,學有所獲。
最后,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忘記“十個手指有長短,學生的能力各不同”。我們要能及時發現“學困生”的閃亮之處,并能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讓他們也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把零散知識變成結構知識,考查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分辨、歸類并總結同類知識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其次是學會將考點知識變成題型知識,考點知識是很抽象的,要具體通過題目才能得以體現;最后就是學會把缺漏知識變新增知識,把殘缺知識變成系統知識,也就是查缺補漏,綜合運用。這些是知識遷移的基石,通過長期的不斷訓練,就能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提高他們數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黃浩活.試論中學數學教學中的負遷移[J].中學教學參考,2015.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