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春
(常州市武進區潘家初級中學)
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
徐小春
(常州市武進區潘家初級中學)
新課程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強化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培養人文精神和健全的生活觀念。語文課的成敗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基于自己獨特視角的體驗與感悟,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感知和觸摸鮮活的語文,從而賦予語文以生機與活力。
新課程的課堂,首先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變,課堂上諸如“你能不能”“還有沒有其他信息能夠給我們啟發”“你發現了什么”等民主性用語,營造了一種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教師只有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才能大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煥發出生命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課堂上除了要創造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例如,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的樂趣,在上完《幼時記趣》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我小時候常玩一種金蟲,抓住后用細線系住它的脖子,掄上幾圈,它就會飛起來,我跟在后面跑,很開心。你做過什么好玩的事情?不妨和大家交流一下。老師的真實生活體驗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很多學生爭相發言,而且是有感而發,課后再布置學生記錄下來。讓學生在興奮之時真切地體驗到語文就在自己的身邊,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在自然情境中愉悅地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
這是我曾經看到的一個案例:
師:“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一句是告訴我們誰在散步,那么,冒號后幾個詞語的位置就可以調換了,同學們想一想,我的理解對嗎?
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有的說可以調換,有點認為不可以調換,都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說明理由的過程中,產生了創新的思考,如一位同學認為不能調換的原因是,妻子和兒子在前面,母親在后面,就會擋住“我”母親的視線,那樣,母親就不會靜下心來去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也體現不出“我”做兒子的孝心,失去這次散步的意義。
學生的思考多么細膩,多么深刻,文章里是沒有直接交代的,完全是憑著學生自己的體驗體會到的,多么獨到,多么有新意。可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過深入思考,常常會產生思維的火花。
新課程特別強調,通過情境創設把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使之獲得明確的意義。上述案例中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不會注意,教師通過情境對話激發和誘導學生的理性思考。這個問題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挑戰性,最容易引起學生理性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創造一個模擬真實的平臺和環境,引導學生深入參與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體驗學習語文的方法,尋找語文感覺,形成語文意識,感悟語文情境。
初中生對學習語文已有一定經驗,作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促使學生由機械學習向有意義學習發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開始的語文教學中,我利用新學期導言課或專門開設學法指導課指導閱讀方法,更多的是給予學生嘗試鍛煉的機會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具體做法有:(1)通過“課前探究”,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對教材知識的歸類整理和識記理解。雖然學生的識記和理解不夠準確,但這很正常。(2)用默寫的方式,激發學生注意、回憶、識記、檢查能力,鞏固學生預習和自學效果。(3)發動學生設計板書標題,教師對他們設計的小標題進行評論、評比,培養學生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4)學完某課后,要求學生總結本課寫作特點。
參與評價,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有效地組織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活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反饋、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如何調動和發揮學生的智慧和想象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上述案例中,老師在評價時只作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品讀所有文章,發掘自己和別人的閃光點,稽查個中的知識錯誤,尋找、評選出自己認為的最優作品。在講評過程中,學生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品評文章的能力越來越強。每當有了新見解,教師就給予鼓勵,這樣氣氛越來越活躍,學生也很興奮。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促進,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于整個自主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生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教師的點撥下才能燃燒得更加旺盛。
[1]錢淑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橋梁[J].北方音樂,2015(9).
[2]何紅英.巧設留白,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J].新課程(小學),2014(5).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