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繼高
(江西省贛縣攸鎮中學)
試論初中數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曾繼高
(江西省贛縣攸鎮中學)
自主學習能力是近年來談得很多的一種能力。對于數學這樣一個對思維和探索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立足于自主學習的概念和意義,探討數學課堂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
自主學習能力;趣味性;師生關系
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外界引導下,觀察、探索、發現,并且主動地研究和學習知識,從根源上了解知識的發生再到發展再到衍生的過程,從而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創造性和靈活性。
自主學習答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思維主動性延展,也就是學生自主地去思考老師課程以外的內容,發散并且延展思維。其次是構建知識體系趨勢,也就是從以往的死記硬背知識點到搭建學習框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再次是全面綜合能力運用,即從以往的單一學習方式轉變為綜合地運用各種學習能力來主動地汲取知識。最后是過程和經歷更為重要,也就是不再是單論結果,而是更多地去討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1.學生更主動,能力更綜合
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義,最顯著的就是學生的學習更為主動,而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必將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所以老師應該更多地在教學中留出足夠的空間,比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學中,我們在提問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點,什么是一個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的時候,應該留出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引導他們用多種探究方法來證明,幫助他們總結來得到結論。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中去。
2.老師由灌輸變為引導
在過去,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短短的課堂時間,一個數學老師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是非常困難的,然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模式——從灌輸知識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數學知識的海洋里做一個燈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3.改變了師生關系
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教學更為和諧,從傳統的管教模式變為引導的探索模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關系,課堂更為和諧與高效。
1.課前準備
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多鼓勵和引導學生,細心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予建議。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后期的教學有著良好的開端。其次,應該營造一個輕松和諧,并且平等互助的環境及濃厚探索求知的氛圍。平時可以在一節課課后留下一些有趣味性的又透露邏輯思維能力的小問題。來發散學生思維,下節課前揭曉答案,既不會耽誤數學課堂教學,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主動探索能力。
2.課內培養
首先,導入教學環節非常重要,良好的課程導入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比如教授“三角形的內切圓”這一內容時,可以事先準備一個三角形的布,求助學生如何剪出一個圓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不同方法中進行分析和引導,從粗糙的點子之中幫學生找出最佳探究方法和思路,從而做好一個良好的導入環節。
其次,老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探索研究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對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哪方面自主探索能力不足,鼓勵學生勤動手,多觀察,然后溝通表達,輔以老師的引導,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究積極性。
再次,老師可以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交流,讓全體學生一起來看看其他單位小組的思路和見解,拓寬大家的思路,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知識探索的脈絡。
最后,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和深化。比如:“直線、射線、線段”一節中出示問題:如果一條直線上有三個點,這條直線上有幾條線段?如果有4個點呢?n個點呢?并進一步讓學生探討解決:客車往返A、B兩地,中途停靠三個車站,有多少種不同的票價?又應準備多少種不同的車票?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不但達到了鞏固本節知識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無處不在”!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開展數學競賽、組織數學游戲或到校外進行調查、訪問、統計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是促進知識延伸、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3.課后深化
首先給學生分層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搭建自主學習互助平臺,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再次給學生布置一些發散性的深化知識點的題目或者任務,鼓勵學生動手和探索,并且寫成簡要的探索報告,老師及時查閱。
[1]俞蘇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蘇州大學,2013.
[2]羅從森.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4(8):25.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