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衛忠
(湖南省婁底三中)
良好課堂,共同打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課堂設計
匡衛忠
(湖南省婁底三中)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根據多年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提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要恰當地利用多媒體來使用“啟發式”教學,科學地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和嚴謹的推理模式。
直線與圓;位置關系;課堂設計
問題1:“輪船的航線和臺風的問題”。問題2:直線與圓有哪些位置關系?請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例子。問題3:從“形”上來看,可以用哪些數學量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問題4:三種位置關系下,直線與圓的公共點個數分別發生哪些改變?問題5:我們現在已經學習了直線的方程和圓的方程,怎樣根據這兩個方程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設計意圖:通過上述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從生活中引進數學,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問題問得好,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才能讓一節課順利進行。
對于熟悉簡單的問題,學生們可以很快給出答案,但是在面對復雜一些的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就不那么迅速了,在之前給出的幾個問題之中,像前幾個問題1,2,3都是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學生都很快回答了上來,而問題4和5就有了一些難度,學生不能立刻回答上來,需要商量思考過后,才會有所回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和旁敲側擊,給予提示,學生自己領悟,效果更佳。在實際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開動了腦筋,循序漸進,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屬于非常理想的課堂模式。
1.新知內化,直接應用
為了很好地理解教學的方法,實際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此時可以提出新的問題:請用實數的值來討論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總結的辦法來解答問題,同時也知道兩種方法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計算的負責程度是不同的。教師要指出學生解決問題可能出現的錯誤,分析兩種方法的優劣。設計的目的:根據學生的基礎認知結構,來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基本掌握兩種方法來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2.能力提升,應用靈活
問題6:(1)自點A作圓O的切線,求切線的方程。(2)自點B作圓O的切線,求切線的方程。(3)自點C作圓O的切線,求切線的方程。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學生活動)學生互相商量討論,嘗試找出求切線的方程的辦法,并且找出其中的聯系和差別,進一步找尋一般性的結論。(教師活動)教師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問題,對其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指引,糾正其錯誤。設計的目的:學習不能單單靠記憶和模仿,數學學習更是如此,要不斷地探究和運用,自己實踐才能不斷進步,而且師生要互助合作,一起交流學習和指導,培養一個共同探究的數學課堂。
(教師活動)教師出一組練習題,學生互相討論,來找出解決的辦法。設計的目的:這一組練習題是為了鞏固和加深課堂學習的成果,在整節課堂的學習后,讓課堂回到生活中、現實中,利用實際的問題來加深課堂的印象,體會所學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同時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給出下列提綱,并就學生回答進行點評,對學生課堂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進行重點難點講解。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判斷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方法?
(2)在求圓的切線方程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你能否利用多種方法來求圓的切線方程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主動進行歸納總結,養成課后復習的好習慣,還有養成預習下一課時的新知識的好習慣。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的實際效果,把課后作業分為不同的層次,在保證學生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的同時,鼓勵他們不斷挑戰新的難度和高度,讓他們保持對于數學的進取心和熱情,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通過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找到要學的與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問題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討論方法和探究應用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練習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依據學生在課堂總結中的表現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來掌握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查漏補缺。
我相信,努力才會不斷進步。良好的課堂由師生共同打造,優異的成績由師生共同創造,穩步的前進由師生共同邁步!
[1]黃顯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三次教學設計[J].中小學數學,2009(11).
[2]張金龍.新課改下的教學設計: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J].新課程(教育學術),2009(12).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