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國外禮貌原則概述
楊美玲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早期國外禮貌的研究學者主要以言語行為作為理論依據,在語用學范圍內尋找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禮貌原則。對禮貌的相關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語用等級觀、會話契約觀、面子維護觀、會話準則禮貌觀。[1]
:禮貌原則 研究
以斯潘塞·奧蒂( Spencer-Oatey)的研究為代表。1992 年,他指出布朗和列文森和利奇的理論存在文化傾向性,為更合理地解釋跨文化交際,他提出了禮貌的語用等級觀,第一,體諒的需要:自主還是強加;第二, 評價的需要:贊譽還是批評,關心或者不關心;第三,關系身份的需要:統治還是從屬。[2]
以弗雷澤(Fraser)的研究為代表。采用的是社會語言學方法,他認為交際受到會話契約的制約,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取決于雙方地位、權勢和義務等因素的影響,交際者應當了解交際規則,根據交際事件或特定情景去采納不同的禮貌等級,有禮貌就說明遵守了會話契約。此外,他還指出,禮貌規則(norms)可根據交際者的直覺或對地位權勢、說話人的角色以及環境特征等因素的確認而再次協商。
與布朗和列文森、利奇的研究相比,弗雷澤的禮貌觀較粗糙,在實際運用中操作性不強,因此未能產生廣泛的影響。
以戈夫曼(E.Goffman)、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的研究為代表。戈夫曼闡釋了面子的概念,“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是一種公眾形象”。[3]
布朗和列文森繼承并發展了戈夫曼的面子觀點,對面子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分別于1978 年發表文章《語用使用的普遍性:禮貌現象》,1987年出版專著《禮貌:語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性》,在這些著作中他們系統闡釋了的“面子維護觀”。具體而言,面子包括三部分:面子的界定、威脅面子的行為(簡稱 FTA)和“以禮相待”的彌補策略。每個人都有“面子”,在某種程度上,“面子威脅行為”就是言語交際失誤行為,交際者應竭盡全力為自己和對方留面子,以免造成難堪或關系惡化,首要之道就是要學會使用禮貌語言。”[4]
以羅賓·萊可夫和利奇的研究為代表。1973 年,羅賓·萊可夫在《禮貌的邏輯》一文中努力將禮貌與合作原則結合起來,提出了禮貌三原則:“莫強求對方、給對方留有余地和讓對方感覺友好。
20 世紀 80 年代,基于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戈夫曼的面子概念和布朗與列文森面子理論,為了說明人們為什么遵守或者違反、利用合作原則,英國語言學家利奇提出了禮貌原則:(1)得體準則:說的是如何對待他人,適用于請求或命令他人做某事的言語行為。盡量讓別人少付出;盡量讓別人多受益,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 講的是如何對待自己,適用于答應幫助他人做某事的言語行為。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盡量讓別人多受益;盡量讓自己多吃虧。(3)稱贊準則: 規定如何看待他人。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稱贊他人。(4)謙虛準則: 講的是如何看待自己。盡量少表揚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講如何表達與聽話人共有的感情。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相同看法。(6)同情準則: 講如何表達與聽話人共有的感情。盡力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力擴大對他人的同情。在涉及到跨文化問題時,禮貌原則的普遍性遭到了一定的置疑。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對禮貌原則的研究經歷了從不完善到日趨成熟的探索過程,這為后續國內禮貌原則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1]Brown, P. & 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A]. In E. N. Goody,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2]Goffman, E. Interactional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 [J].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67.
[3]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1983.
[4]Thomas,Jenry.1995.Meaning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