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娟
(煙臺工貿技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網絡時代職業院校語文語言教學的思考
于磊娟
(煙臺工貿技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網絡時代語言的形成同一定的社會條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在這種獨特的話語情境中,有著悠久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漢語言文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來自網絡的深刻影響,語文教學面臨網絡帶來的沖擊。本文先對網絡時代的特點進行了闡述,接著分析了職業院校語文語言教學現狀,最后探究了網絡背景下高職語文語言教學策略。
網絡時代 職業院校 語文語言教學 思考
隨著互聯網絡的普及,以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媒體開始贏得人們的接受和認可。在網絡時代,網絡語言的盛行不僅對傳統語言形成沖擊,也對語文教學帶來挑戰,在網絡背景下,職業院校語文語言教學必須注重對材料的甄選,運用“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多使用那些能表達正能量的、積極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的發展。[1]
網絡的特點主要包括:虛擬性。網絡是虛擬的、無形的,網絡空間是與物理空間相對的物質空間,以“比特”為介質的。這種無形空間的交流在物理空間是難以想象的,人們在此自由組合,自由交流;時空性。超時空是指網絡獨立于物理時空之外,不受物理時空的制約。在以紙為媒介的時代,信息的傳播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許多信息的傳遞收到空間距離的阻斷,人們接受到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個滯后期。而到了以電子技術為媒體的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時空的突破,它將整個地球上的不同地域之間的距離縮短為零。網絡以光速傳播到地球上不同的時區,時空的距離被大大縮小,我們為獲取信息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也被減到最少;開放性。開放性一方面是指網絡資源對所有節點開放,網絡面前人人平等,既可以資源共享,也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任意存取的環境。另一方面,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電腦空間交流思想,發表觀點,傳遞信息,不受時空、地域、身份的限制,正如在網絡文化中有一句名言“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絡的開放性不僅使人類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可以分享資源的平臺,也使得人類可以有一個超越種族、意識形態的平等空間;交互性與多媒體性互聯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進行雙向交流或多向交流的工具。這些工具包括電子郵件(Email)、公告板(BBS)、討論組(Isemet)、網絡會議(CoI彘rence)和博客等。在網上,每個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發布者,文化生產與消費是“共時"的。這使得我們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們在信息采集上的被動模式,轉而采取一種新的主動模式。[2]
1.語文教育教學資源不足
與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更為不足,師資力量短缺。在面對著艱巨的學生就業壓力下,高職院校往往把有限的資源都投入到學生的專業學習中,大部分教師都去教授專業課,而語文等學科往往是僅有極少的專業教師,甚至找老師兼職授課。很多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年齡都比較大,年輕教師較少,高職院校對于引進年輕的專業課教師熱情較高,而語文等課程的教師引進較少,使得語文課程的教師隊伍更新較慢,缺乏健全的師資隊伍。
2.學校生源基礎復雜
當前高職院校因為廣泛擴招的因素,生源復雜,學生學習能力層次多樣,個性化發展水平不一,學生知識層次差別大。一方面,學生間的知識層次不一,教學進度就無法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生源基礎龐雜,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水平相對較差,課堂節奏更容易被學生打亂,上課難度會加大。尤其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其知識接收需要學生高度配合,并且語文素養的提升,需要長期的辛勤積累,而在職業院校,這些都無法達成。
3.教材方面
由于職業院校目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重點高校中文系教師主編,學生在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現在所學知識相連接時會有一定偏差,缺乏針對性、實用性;注重知識的傳播,忽視文化的傳承。許多語文教師習慣強調知識的重要性。雖然有的教師逐漸意識到教材的不合理性和教學方法的不適應性,然而要么無所適從,要么選擇逃避。教材的不合適與教學方法的失當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時興趣索然。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非常大,而學生的判別力、自制力又相對較弱,不加限制地盲目學習或運用網絡語言,勢必影響他們對正確字詞的學習,影響對規范語法的理解,影響對母語的掌握。作為教師,要疏導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心理,倡導學生對待網絡用語要自律,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很多學生在語言運用中使用網絡語言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更有學生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前衛和非同一般。對此,教師要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而不是全盤否定,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語言自由、活潑的特點,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使學生能自覺學好規范的語言,用好規范的語言。[3]
2.強化教師素質的提高
作為語文老師應沖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探索,講究教學藝術,尋找適合教學的新路子,因此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應該在各方面具備較強的能力。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較強的語言素質。要在教學中說普通話,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而學生就業也是打破了原來的區域局限,面向全國各地,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講普通話,學生在學習中不學普通話,步入社會不講普通話,很可能在語言交流上出現障礙。這些情況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講普通話;其次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幽默富有感染力,幽默的語言使人產生親切感。幽默的批評能說服人心,幽默的批評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幽默的語言是師生間的潤滑劑,教師語言幽默可以讓教師輕松的獲得學生的敬佩從而自然而然的接受教師所講的內容;再次職業學校語文教師語言要文明、語氣要有親和力。一個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絕對不會滿口污言穢語的,一個具有較高道德情操的人也絕不會行為卑鄙齷齪。人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語言是否文明直接影響到學生,尤其是語文教師。
3.教師角色的轉換
近幾年來,在職業學校,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從教學設施、教學理念到教學技術、教學設備等方面的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時代對語言的教育與培養不斷地提出新的挑戰與考驗。因此,對于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在網絡時代如何搞好語文教學,確實是一個新的課題和難題。筆者認為,要想實現跨越和創新,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找準自身的位置,實現由過去的以教為主向討論交流為主的角色轉換。具體講就是語文教師要有比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要有向學生請教(尤其是信息技術方面)的虛心與耐心,要有以學生為師的職業道德,還要有以學生為友的思想理念。了解學生所需,理解學生所想,實現學生所愿,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角色轉變,成為“平等中的首席”。
4.優化教學方式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其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協商、交流、合作和本人進行意義建構方式獲得。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是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改變傳統的“一根教鞭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啟發、引導學生,教學方式由過去的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協作討論式教學,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教師角色也隨之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信息技術是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助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優化中學語文教學方式,達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教學目的。
2.世紀是網絡的世紀,因特網(Internet)的崛起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在網絡背景下實現將傳統職業院校語文語言教學與現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相結合,是與時俱進的表現,更是有利于教育模式轉變的必然之路。職業學校的教師否與時俱進,盡早完成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是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上文就網絡時代職業院校語文語言教學相關內容作出了簡析。
[1]艷春.網絡文化沖擊下的高職語文教改初探[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下),2012.
[2]張海俐.重視職業學校語文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青海師專學報.2012.
[3]王霞.網絡時代職業院校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