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織里鎮軋村小學(313031) 全芳芳
口算錯誤原因分析及解決策略
浙江湖州市織里鎮軋村小學(313031) 全芳芳
低年級口算教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出學生口算“馬虎”的真正原因,通過探究強化算理教學、靈活訓練思維、變化訓練形式、培養良好習慣等途徑,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低年級口算錯誤原因解決策略
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
通常學生口算“馬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能在一定時間內改正嗎?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調查,通過診斷分析發現,學生口算中出現的錯誤情況大致如下:1.算理的掌握不扎實;2.心理方面的因素;3.書寫習慣方面。弄清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幫助學生克服類似的錯誤。
數學學習要經過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只有理解算理,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既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又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理解到抽象算法的過程。
如教學“18+5=”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邊擺邊說你是怎樣算的。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計算,并在小組交流中解釋算理和算法。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展示出“先把8根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來,滿十就把10根捆起來,1個十加1個十是2個十,還多出3根,所以18+5=23。”的過程,把動手操作與形象思維同步再現,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最后,引導學生把多媒體展現的過程用豎式表示出來。這時,教師不要立即進行抽象的算法演練,而是繼續讓學生通過“圈一圈再計算”的半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地進行計算,再次加深對算理的理解,幫助學生逐步脫離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學生在充分體驗由算理直觀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間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后,總結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計算法則,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經常采用新舊口算題對比練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質,通過求異分清容易相混的知識點。如進位和不進位對比、減法和加法對比、乘法與加法對比等。這樣的訓練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加、減、乘、除之間的關系,使新舊知識互相作用,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組:
2+3=8×4=54÷9=56+18=38-20=27+4=
2×3=8÷4=45÷9=56-18=38-2=27+40=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識別、區分相類似的數字和符號,教師平時應強調多讀題,讀懂題目,審清題意才下筆解題,使學生克服看錯題的習慣。讀和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讀更能讓學生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低年級學生一般有喜新、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小學階段是他們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要使口算能力提高,還要在口算中教會學生逆向思維,既能讓他們積極思考,培養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又能促進口算能力。
由于口算教學跟解決問題教學不一樣,它沒有生動的情境,形式比較枯燥單一,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重復機械地訓練,就會使學生乏味,也容易疲勞和厭倦,不能激發興趣。所以在口算練習時,可以讓形式多樣化,如對口令、奪紅旗、開小火車等游戲,以及口算競賽、搶答等活動都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辦法。
如訓練時將全班平均分成四組,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四組算式,每組八道題,每組出8個人參賽,由教師發令同時開始,每組第一個學生算完第一道,才允許第二個學生接著算下一道,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對,就獎勵哪組優勝小紅旗。這種訓練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同時團隊意識也很強烈,在培養口算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好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要通過長期實踐和有目的、有安排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看清題目、仔細計算、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努力消滅計算錯誤,提高口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可以逐步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巧。
綜上所述,加強低年級口算能力的訓練,是小學教師長期、仔細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科學、合理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思維機制和數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熟能生巧,也才能真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
(責編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