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生(陜西省寶雞市金陵中學)
師資配置均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肖紅生
(陜西省寶雞市金陵中學)
師資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我國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存在數量、質量、結構等配置存在失衡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師自身的因素。解決的思路是提升教師經濟待遇,落實與完善國家政策,轉變教師自身思想觀念,強化教師入職后的繼續教育。
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發展
師資均衡配置對義務教育的關鍵性作用表現在兩方面:從空間結構來看,師資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標志和體現;從時間進程來看,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邏輯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刻。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內的教師質量及均衡配置關系到學生未來的教育生涯與前景。
(一)師資配置不均的表現
1.數量配置的不均;
2.質量配置的不均;
3.結構配置的不均。
(二)師資配置不均的原因
1.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社會經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教育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條件。優質的教師資源大批從西部落后地區流動到東部發達地區,從農村學校流動到城市學校,這使得東部地區和城市地區教師資源越來越豐富,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越來越匱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教師招聘途徑主要為教師招聘考試和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兩種方式。教師招聘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針對縣區以上地區,并且只要一經錄取就是在編教師,而特崗教師主要針對縣級以下地區或經濟較為落后地區的學校,即使錄取,也要經過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為在編教師。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區域之間的師資配置不均。
3.教師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應當以人為本,而作為教師,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影響教師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環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慮。選擇在城市和發達地區任教既是教師追求自身利益的選擇,也是符合人的發展需要的選擇。
(一)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發展不均衡
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校的教育質量,這在事實上導致地區間義務教育質量的嚴重不均。
(二)出現入學“城市中心熱”的現象
我國很多城市地區的中小學,尤其是教學質量高的名校,在開學前夕,家長日夜排隊領取報名號,造成學生爆滿、名額超標的現象。這種入學“城市中心熱”的現象影響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增加了落后地區學生的就學成本。
(一)加快經濟發展,縮小地區間教師的待遇差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的發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優秀教師,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物質生活條件,只有物質生活環境得到改善,教師的生理安全需要才會得到滿足。其次,適當提高落后地區的教師工資待遇,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教師的津貼補助制度,并對補貼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將提高教師待遇落到實處,給教師確切的經濟保障,消除教師對生活的焦慮感與不安定感,縮小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實國家的各項教育政策,穩定教師隊伍
1.完善與改革國家各項關于教師的政策制度。比如,將教師招聘的兩種主要形式,即教師招聘考試和特崗教師招聘考試進行統一,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的質量要求、薪資待遇以及一經錄取是否入編等問題進行統一規定。
2.在完善教師聘任制度的同時,各級政府和學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的激勵和考核制度,對于職業道德差、不認真履行教育教學義務的教師,要暫時停職并接受培訓。
3.政府和當地應制訂和完善教育專項督導政策,加大對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師資配置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三)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1.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作為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不能只把教師看作是自己謀生的職業,更要將其視為奮斗終身的事業。
2.教師應轉變原有的職業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教師要摒棄原有的舊觀念,要意識到新時期、新課程改革下的壓力感和緊迫感,順應改革潮流,不斷接受新知識。
(四)加大農村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各級各地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教師法》的規定,抓緊進行學歷補償教育,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制度。
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可以在農村學校教師中廣泛開展教學技能比賽,通過比賽逐級選拔各學科、各學校及各地區的教學能手。由此,從下至上形成不同級別的骨干教師隊伍群體,通過這種方式,增強農村教師提升自我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顧月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質及其實施[J].教育發展研究,2004(5).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