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網絡治理法治化的路徑探索
張 娜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網絡科技自產生時就毀譽參半,其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毋庸贅述,但藏身其中的安全隱患亦成為了公民隱私保護和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威脅。網絡乃現實世界之延伸,網絡環境仍須確保秩序為先,因此,網絡治理亟須法律介入。針對我國目前法出多門、監管不力等治理缺陷,需要社會各界群策群力、齊抓共管。唯有網絡治理法治化,才能破解治理難題。
網絡謠言 網絡安全 網絡法治
1.是保障網民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
網絡空間實為虛擬的公共領域,網絡社交以及電子支付等的日漸普及導致網民個人信息被掏空殆盡。網絡信息傳播具有主體多元、途徑多樣、速度猛烈等特征,若隱私被炮制為謠言,其后果于受害人而言就極有可能成為無法承受之痛。不寧唯是,網絡環境中稂莠不齊,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對諸如銀行卡密碼等私密信息進行盜取、轉賣,甚至形成黑色產業鏈。這種利用網民信息進行非法交易的行為確需嚴懲。
2.是促進網絡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
網絡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互聯網產業的迅速騰飛,虛擬交易形式的現實效益使網絡經銷商和購物人群都樂此不疲。經濟行業的跨界發展必然要求政府治理也與之同步,用法治手段介入網絡行業運行將進一步確保網絡經濟健康發展。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僅依賴于電子商務的行業自律,經濟危機和道德崩塌將不遠矣。
3.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然選擇
網絡社交風靡全球,網絡秩序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社會秩序。以網絡謠言為例,網絡謠言泛濫或許早已司空見慣,由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更是不勝枚舉,諸如山西地震謠言、秦火火事件等的謠言事件給公民人身安全、國民經濟發展、政府公信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無不令人痛心疾首。置言之,加強網絡治理勢在必行。
1.技術漏洞導致信息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網絡治理因其脫域化、虛擬性等特征而頗具難度,現實治理規則不足為訓,唯有輔之技術手段,方可實現全面管控。然而,正是由于網絡虛擬度過高且實名制未推行,不法分子乘虛而入、普通網民又基于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而推波助瀾,網絡信息安全隱患便因不法行為泛化、法治難以全面覆蓋而從未消除殆盡。
2.網絡立法未成體系,難以確保信息治理有法可依
網絡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對其治理同樣需要有法可依。目前雖有不少法律,但困于網絡科技日新月異、社會變化疾如旋踵的客觀形勢,網絡立法至今仍未成體系,主要表現在:已有立法位階低且以行政規章居多;法出多門,立法碎片化,法律內容多有沖突。立法不統一、不全面,必然影響執法效果,導致網絡監管部門時常因依據不足而罔知所措。
3.政府過分依賴行政手段,未能做到依法治網
近年來,我國政府的治網力度的確大有增強,但是治理手段卻瑕瑜互見。網絡監管部門職能交叉或監管空白問題依舊存在,網絡執法常常后知后覺,往往是事件已經釀成嚴重后果時,才主動干預。“絡信息治理機制分散,政府與行業組織、網絡企業、輿情領袖、普通網民等主體間的協同配合、功能整合尚待加強。”①政府單方決策、發布禁令成常態,與民互動、交流合作被忽略,這種重決策、輕法治的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難以真正實現網絡法治。
1.建立健全網絡立法體系,擴大公眾立法參與
如果說網絡法治之路荊棘塞途,那么健全的立法體系無疑就為行政部門提供了披荊斬棘的利刃,只有網絡監管有法可依,行政權行使才能有合法性基礎。應“盡快研究制定《信息網絡安全法》,確定信息網絡法制的總體框架,確立信息網絡法治模式和實現方式,明確政府、企業、用戶及個人等各自應負的法律責任。”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了確保立法質量,須擴大公民的立法參與,將網絡平臺、網絡媒體、網民等的意見擇優吸納到立法工作中來,才能認清網絡治理的關鍵所在、鋒芒所向,法律才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政府治理手段,推動社會各界齊抓共管
網絡空間須“善治”,因此監管部門要不遺余力地完善治理手段。對于依法應公開的信息,應當及時公開,諱莫如深只會加劇謠言泛濫。同時,政府應盡量減少單方決策,應尋求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手段的多樣化,通過網絡民意調查、意見征集等手段,將第三方吸納到決策制定過程中來,以便提高決策認可度和執行度,減少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效能損耗。
3.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他國法治經驗
互聯網全球化早已是既成事實,因此規范網絡秩序亦需要博采眾長,將他國的治理經驗改造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治理手段。為此,政府自身應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參與國際網絡規則制定、參加國際互聯網會議、主動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等方式,來使他國經驗服務于中國,推動網絡治理法治化的早日實現。
[1]尹建國:《我國網絡信息的政府治理機制研究》,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1期。
[2]程琳:《加快信息網絡法治建設,維護網絡社會安全秩序》,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張娜(1996年2月23日),女,漢族,江西省上饒市人,本科在讀;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2014級法學專業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