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南山小學 吉林長春 130500)
淺談如何激發孩子學習數學興趣
王 雪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南山小學 吉林長春 130500)
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入門的先導,更是推動孩子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孩子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狀態,才會自覺發揮他們的探究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與認知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情境。
激發 興趣 創造性
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入門的先導,更是推動孩子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孩子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狀態,才會自覺發揮他們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那么如何培養和激發孩子學習數學興趣呢?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與認知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的獲學習,以達到教學的目的。結合多年數學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 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創設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先復習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平面圖形面積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積或者高樓的墻壁面積,也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合適嗎?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他們產生新的學習需要,很自然就會思考“有怎樣的簡便方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十幾減8”的鞏固練習,教師出示寫有下面這道題的小黑板:
然后進行以下形式的練習:(1)移動,全班口答。(2)雙人搶答比賽,優勝者當小老師上臺前。(3)按小組“開火車”,看哪列“火車”開得又對又快。(4)插紅旗比賽。老師移動卡片,學生出示數字卡片,給全對的小組插小紅旗鼓勵。
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游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也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例如教學《連減應用題》,學生要學會用兩種方法解答。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題方法。第一種解法可以理解為:姐姐有50元,第一天買了衣服用去15元,這時姐姐還剩多少錢?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錢買了一條30元的裙子,姐姐現在還剩多少錢?學生很快地說出;50-15=35(元)35-30=5(元)。從而明白了第一種解法是用連減。情境二:姐姐到商店買衣服用去15元,買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錢?給售貨員50元,應找回多少錢?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學生直觀地理解了第二種解法的特點是先求兩個部分數的和,再用總數減去兩部分之和。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總之,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學生情緒興奮,從而積極對待學習活動,自覺思考問題。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由于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例如:在“筆算加法”練習課中,我進行了“看誰最細心"的比賽,大張旗鼓地表揚細心做題的同學,評他們為細心標兵,獎給他們小禮物。比賽效果很好,做錯的只是個別。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