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賽
(南京市藝術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9)
擦亮質疑的神燈,演繹精彩的課堂
于 賽
(南京市藝術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9)
在語文學習中,質疑是一盞阿拉丁神燈,它不僅能夠點燃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還應發展和滋養學生質疑敢問的能力:一方面,好思好問是兒童的天性。面對自己不曾接觸的事物,他們覺得很新鮮,但又不能透徹理解,“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為什么會這樣的?”等問題隨之而來。好奇之心的萌發、質疑之意的存有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這項工作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正如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如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這項工作還具有必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能夠形成巨大的推力,既可讓學生自身在思疑中獲得長足的進步,也有益于語文課堂在解疑中變得生動活躍,語文教學需要“疑”力。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用質疑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的實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在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以絕對權威的身份存在,處于下屬地位的學生在心理上存有種種顧忌,他們怕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而被老師鄙夷嘲笑,怕產生的質疑因不合常規而被老師斷然否定。因此,若要形成學生敢于質疑的氛圍,首先就要為質疑提供寬松的土壤,創設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質疑環境。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姿態面對學生,以寬容的態度包容每一個提問,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讓會問不敢問的同學放下心中的包裹,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為每一個敢問不會問的學生解除后顧之憂。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表達、敢質疑、敢爭辯。[1]
在課堂上,我不僅注意運用良好的情緒、溫柔的語言來營造和諧的氛圍,還經常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和用鼓勵發問、適時表揚的方式解除學生畏老師、怕提問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質疑,充分發揮思維能力與懷疑精神。例如對于學生提問,我常常會激勵他們:“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你思考問題的角度很獨特”、“你的這個問題對大家很有啟發”、“這個問題老師都沒想到呢”等,以此來提高他們質疑的積極性。[2]
因為營造了輕松、民主的質疑環境,學生敢于質疑與解疑,并且在此過程中不僅更深入地理解了神話體裁,而且在這種活躍的課堂中獲得了無盡的樂趣,在對自己提出疑問的解答過程中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而這位學生也因我熱情洋溢地表揚與同學們肯定欣賞的態度,從此提問的熱情性更高漲了,課堂參與性大大提高了。
質疑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產生還需要教師善于創設學生便于發現問題、樂于提出問題的情境,培養學生主動而熱情質疑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注意在一些具體而有意義的情境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質疑精神,讓學生于一些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活動中,饒有興趣而又情緒高漲地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從而使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并進一步產生問題意識和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時,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懷疑“蘋果里真會有五角星圖案”后,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蘋果,由我拿著水果刀按照學生的要求幫他們切蘋果。結果,在一片歡聲笑語之中,學生興趣盎然地解決了他們之前的疑問——縱著切不會出現,而橫著切會出現五角星圖案。并且,五角星圖案的大小與清晰程度會隨切面距蘋果中心的遠近及刀的傾斜程度而有細微差別。在這一情境中,學生被激發出濃厚的質疑與解疑興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論語》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這些質疑的情境的創設,往往可以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質疑的強烈興趣與欲望,并進一步激勵學生去探索和創造。
學生僅僅敢疑、樂疑還不夠,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善疑會問的能力,適時而有針對性地指導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積極、高效性。怎樣啟發學生真正有疑而問?我認為教師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在備課時,多思考能觸發學生質疑的關鍵點,并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機應變、巧妙啟發;在批改、講評作業時可針對一些典型錯例引導學生發問:他為什么出這樣的錯誤呢?我們在做這道題時哪些點是必須要注意的?
我在平時教學中常常對學生予以多方面質疑方法的指導:首先,我經常利用板書課題的時機進行因勢利導地啟發,例如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我板書課題后鼓勵學生:“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提出“‘綠色的課本’指什么”、“為什么是‘綠色的課本’呢”、“誰去‘打開’”、“為什么要去‘打開’”、“怎么去打開”等問題。接著他們帶著問題自由閱讀課文,在強烈的問題意識下,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索問題的答案。他們自己的質疑、解疑比教師主觀設計的問題更能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更能培養他們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這一系列方法的指導與使用,使得學生獲得了質疑的途徑,沿著這些道路,他們在語文王國中走得更積極主動、更深入長遠。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但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階段特征,而且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及個性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努力擦亮“質疑”這盞阿拉丁神燈,讓它的光芒照亮語文課堂,用它的神力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
[1]張斌賢等著:《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