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學幼兒園 云南昆明 650000)
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的思考
李 丹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學幼兒園 云南昆明 650000)
作為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伴關系在幼兒社會化以及身心健康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的同伴交往能力可以為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精神環境。本文通過對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針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問題提出了一些教育措施。
幼兒 同伴交往 對策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兒童社會化和身心全面發展過程中起著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同伴關系在幼兒適應幼兒園以及以后的學校、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幼兒的認知、人格、社交等能力的健康發展;而不良的同伴關系有可能導致幼兒園適應困難,甚至會對以后的學校生活及社會適應造成消極影響。因此,教育和培養幼兒與同伴建立良好和諧的關系,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同伴的影響,而同伴關系的和諧程度又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良好發展。《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關系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可見,同伴關系在幼兒身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國,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不容樂觀。
1.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
國外有學者發現,當前兒童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比上一代人少了。這可能是與生活的方式和玩具的質量有關。現代化的住宅比較重視單元化,獨門獨戶,自成一體,減少了兒童交往的機會;核心家庭中的子女較少,與其他兒童交往的機會也相應減少;現代的玩具比較復雜,精致,逼真,比較適合兒童獨自玩耍;家庭內的文化生活比以前豐富,例如電視以及網絡的普及把兒童吸引在自己的家中;所有的這些條件對兒童的游戲方式和交往方式都不無影響。
有學者發現,目前很多幼兒對團隊關系并不感興趣,即使在合作游戲中,同伴相處的時間也十分有限,而且容易被成人控制。另外,3-6歲兒童在游戲中無所用心的行為和袖手旁觀的行為也很多,應該區別對待和認真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
在幼兒園工作的五年中,我對幼兒間的同伴關系,交往方式做了仔細的觀察。我發現,目前,幼兒交往存在很多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2.原因分析
引起幼兒同伴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兒童的交往過程可謂千姿百態,有的兒童是被同伴接納的,有的卻是被同伴排斥的;有的兒童是居中心地位的,有的則是處于邊緣地帶的。
(1)家庭因素的影響
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方法、家庭人際環境及家庭結構對幼兒的人際交往的影響特別重要。
幼兒在各種不同場合及不同活動中努力尋找著自己的游戲伙伴,但是他們的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通常依靠父母來為自己建立與同齡人的伙伴關系。父母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為孩子彼此間的接觸提供便利的條件。有時孩子們居住的地方相隔較遠,或是被高層樓房包圍著,他們的往來很少,這時父母就必須扮演“經紀人”的角色來為孩子安排一些社會活動,如在家里做游戲活動,帶孩子外出游玩,為他們提供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如果父母經常安排一些同齡孩子之間的娛樂活動,那孩子也會有更多的小伙伴,并會比其他孩子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2)托幼機構及社會的影響
幼兒園是幼兒最早較正規地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幼兒從家庭走進集體環境,會對教師有著很大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的關系,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也導致了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沒有注意到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者懲罰幼兒,這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1.提供交往機會,幼兒園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的各種活動安排是很緊湊的,他們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時間不多,因此我們??梢钥吹皆S多幼兒在廁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來;或者上課時講話,不專心。顯然,這樣對幼兒的交往和社會性的發展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我們在安排活動時,充分保證給幼兒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和自由交往的機會。
2.幫助幼兒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教給幼兒交往的技能。
在幼兒園過上集體生活,孩子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會幼兒的交往中如何友好協商,即掌握交往的技能,要引導幼兒學會交往的語言,還要交給他們交往的態度,表情和動作。如在建構區,我們要求幼兒合作搭建,借此練習幼兒互相團結,謙讓的技能:在表演游戲中,我們要求幼兒自己制作,自己排練,借此練習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自我分工的技能。在游戲中,幼兒往往是從別扭到順手,從生疏到適應,他們充分感受到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樂趣和滿足。此外,我們可用朋友的身份參加到活動中去,積極引導和做好示范,幫助幼兒掃除活動中出現障礙,使幼兒掌握活動的規范。
3.家長必須改變錯誤的教養態度與方法,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
幼兒的壞習慣,形成中的心理疾患,大多是在家里形成的。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于學校。幼兒同伴交往的發展受其所處的心理環境的影響,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早期環境留給孩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渠道實現的。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初是通過與家長的交往,從而學習到初步的人際交往原則和方法的。
4.重視移情訓練對幼兒同伴交往的促進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們平時常提到的情緒感染與共鳴。讓幼兒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幼兒學會觀察、體驗、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移情可以使主體內部產生某種感情共鳴,有利于促進幼兒擺脫以自我為中心,促進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