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華
(撫順市順城區河北鄉佳化學校 遼寧撫順 113013)
淺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銜接
吳麗華
(撫順市順城區河北鄉佳化學校 遼寧撫順 113013)
中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小學語文學習不錯的學生到初中后語文分數不高,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結合我??蒲姓n題的實踐研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銜接,促進中小學教師的發展,更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小學生順利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閱讀教學 中小學銜接
我校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教學中我們漸漸發現中小學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升入中學后對語文學習感到很不適應,導致學習興趣減退,學習成績下降,同時也出現了小學與中學教師相互抱怨的現象。“農村九年一貫制學科教學有效銜接的研究”省級課題是根據我校的實際提出的,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旨在借助這項課題,改變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現象,促進學生的語文發展。
現階段使用的《語文課程標準》是九年一貫制的整體設計,這已經說明教學目標上要注重銜接。教師需要對各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有所了解,然后進行分解,將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加以理解,然后再整合資源,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只有充分掌握了標準,才能夠明確教材意圖,才能夠獲取教學依據。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懂得默讀,并且默讀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對內容的理解、討論與交流,能夠說出自己的看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進行默讀,要熟練地運用瀏覽和略讀的方式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能夠針對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疑問。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從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來看,各年段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同時也有銜接點,因此,中學教師要對小學課標進行研讀,了解小學課標的要求,同時,小學教師也要研讀中學課標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一些中學知識的滲透,這樣學生進入初中就會比較順利,進而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生活。我們學校更是利用在一個教學樓的方便條件,建立了銜接教研組,交流課標要求以及自己的解讀,這樣使中小學教師對課標都有所了解,以便在語文教學中能更好的貫徹課標理念。
在我們學校發現了一個這樣的現象:小學語文學習不錯的學生到初中后語文分數不高,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而相對中等的學生上升的空間比較大。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分析得出,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閱讀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的理解,思維難度不大,課堂上教師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要掌握的知識反復講,反復練,因此這些成績好的學生容易接受,他們往往也比較依賴老師,死記硬背的現象嚴重。而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不論是數量上還是難度上,較之小學語文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除有大量知識點需要記憶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這就造成了這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下降,而學困生增多。特別是一些初中教師,不了解小學教材,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所知甚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知學生基礎,有時會出現知識重復,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溫故知新。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我校定于每學期的開學初,中小學教師要認真鉆研中小學教材,初步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銜接內容,為教學做好準備。還會不定期的進行交流研討,在交流研討中我們達成共識:字詞的教學,在小學教學時間上就占用很大的比重,而且在識字方法上也是十分重視,因此字詞這部分學生掌握的就比較好,初中語文教學就可以弱化學生的字詞教學,而小學對文本的理解比較淺顯,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就可以了,中學就要求側重對語文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延伸和拓展,學校在去年進行了一次中小學語文銜接的教學研討活動,初中薛嬌老師執教的是七年級的《竊讀記》,吳麗華老師執教的是五年級的《竊讀記》,兩篇課文都是林海音寫的,但教學時的側重點不同,小學注重分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林海音喜歡讀書,而中學強調通過插敘來反襯出林海音愛讀書,另外對默讀的速度也有不同。通過交流研討,兩節課上出了別樣的味道,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在小學已經學過這篇文章,再看到這篇文章時感到很親切,但通過學習發現學的知識點又不同,學生很喜歡。在交流研討中老師們也發現: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涉及到的一些詞匯、語法等內容,在小學語文基礎訓練課型當中也出現過,在教學中,小學教師也會注重這一部分內在聯系,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內容,為學生的初中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教學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初中教師要延續小學老師常用的情景教學模式,根據初中新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掌握程度,實行分層次地教學,選擇一些活潑有趣、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材料,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習進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交流互動。這樣的教學銜接,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往往對教師產生很大的依賴性,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弱,不利于學生長遠的學習與探索。尤其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增加了,難度也加深了,知識點增多了,這更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小學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怎樣做好預習;上課如何記筆記和做批注;怎樣掌握好基礎知識;怎樣進行文段閱讀;怎樣做好知識整理與歸納;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等。這樣在小學階段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到初中學習時強化這種學習方法,學生就能很順利地融入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我們必須重視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過渡和銜接,盡可能多的發現學習知識和課堂教學兩方面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