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施橋中心小學(225000) 陶宏春
立足文本感悟實踐
江蘇揚州市施橋中心小學(225000) 陶宏春
文本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想象、比較、表演等形式揣摩、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布局謀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點”展開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和運用能力。
文本感悟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文本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要緊扣文本展開閱讀教學。
引導學生品味、鑒賞文本語言的美及其運用之妙,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研讀中充分感悟文本的內涵以及語言表達的藝術。
(一)在想象中感悟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進入語言的形象中觀察、傾聽、觸摸、領悟,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感悟。
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讀到“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這一句,因“轟動”一詞比較抽象,學生一時很難體會到。我這樣引導:“轟動”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如果你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能具體描述出“轟動”的情景嗎?有的學生這樣描述:中國人自己造鐵路的消息一傳開,頓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歌聲震天,人們歡呼雀躍、載歌載舞……有的學生說:這一重大消息一傳開,村里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喜笑顏開,老人豎起大拇指、捋著胡須笑,孩子樂得拍手跳……當學生對“轟動”有具體、鮮明的認識后,我再深入引導:“詹天佑在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的情況下擔任修筑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心情一定非常復雜。當看到這轟動全國的場面時,他又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這樣以活化的場面、形象為鋪墊,促進了學生與文中人物的深層溝通。他們對詹天佑為國爭光的堅強決心和愛國熱情了然于胸。
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憑借想象走進文本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二)在表演中感悟
角色扮演,是學生感悟文本的橋梁。在閱讀教學中,為了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進入文本情境,促進學生揣摩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
如,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在學習3-6自然段時,抓住文中的語言、動作引導學生品讀,初步了解伯諾德夫人、杰克的勇敢、沉著,杰奎琳的可愛、聰明機靈后,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喚醒學生的情感;接著,請一組學生上來表演這一過程,其他學生觀看、評價。通過對人物動作、表情、語言的表演和評價,學生深入地體會到了伯諾德夫人一家面對敵人的從容鎮定、機智勇敢以及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對德軍的兇狠也有了充分的體悟。
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充當了文中角色,忘記了課堂,忘記了學習,感悟了文本,習得了語言。這樣,讓他們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課堂上他們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三)在比較中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比較的方法,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點詞句,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
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我出示句子:“唐僧一再推辭,八戒嘴饞,奪(拿)過罐子就要動口。”“山坡上閃(走)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將“奪”“閃”分別換成“拿”“走”,讓學生體會,并說說用哪個詞好,好在哪里。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奪”能表現豬八戒的迫不及待和嘴饞的樣子;“閃”是一個非常敏捷、突然的動作,一個年滿八旬,拄著拐杖的老婦人是不能做出這種動作的。這樣寫,說明她與常人不同,暗示她是妖精變的。這樣讓學生在語境、語情、語技的聯系中,具體而深入地了解詞語對當時情境的準確表達。同時,學生還能明白,作者精心選用詞語是為了準確描述當時的情境,展示人物內心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巧用比較,可有效地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學生有了對語言的敏感,再去理解文本、感受語言信息材料,就會水到渠成。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要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這就告訴我們,語文課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即言語實踐。因此,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抓住重要的“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
(一)在文本的動情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動情點。找準了動情點,可以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一旦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并產生共鳴時,往往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教《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最后一段:“40年后,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聶將軍的救命之恩。”文中沒有提及感恩的場景,學生在閱讀了前面內容之后,已經對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寬仁大義深刻感悟,也能充分感受到美穗子的感激之情。此時,教師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當年在戰場上被救的美穗子,你會怎么感謝聶將軍呢?”讓學生寫一寫謝恩的場面。學生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拿起筆來就寫。有的這樣寫道:
一見到聶將軍,美穗子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聶將軍,我終于見到您了!”聶將軍笑著問:“請問你是……”“我就是當年在您精心照顧下成長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啊!現在,我有了幸福的家庭,這是我的丈夫,這些是我的孩子!”“聶將軍,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啊!這次我是專門來感謝您對我的救命之恩的!”美穗子眼含熱淚,激動萬分。聶將軍笑了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美穗子讓孩子們齊聲喊:“爺爺好!”
有的寫道:
“聶將軍,謝謝您,40年前,要不是您救出了我,精心照顧我,送我回國,我哪有今天啊!您真是一個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啊!”說著,美穗子向聶將軍鞠了一躬。
此時,巧妙地引導學生練筆,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活化課文內容、內化文本語言。課堂上找準動情點,激活學生的言語情感練筆,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表達真情實感。
(二)在文本的空白點
許多文本常常在一些地方留下空白,這就給讀者有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補白,誘發、激起學生的創造欲望。學生通過想象補白,既能感悟品味語言文字,又能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
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有這樣一句話:“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彭德懷和大黑騾子深厚的感情;然后問學生:當彭德懷看到大黑騾子倒下,摘下軍帽時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這樣寫道:“大黑騾子呀!你為我們革命事業做了太多太多,我怎么舍得殺你呢?可是,為了戰士們能夠走出草地,繼續革命,我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呀!你為戰士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紅軍戰士永遠不會忘記你,一定會取得革命的勝利。想著想著,彭德懷流下了熱淚……”
一旦有了真實的感悟和思考,生動的言語就會自然地傾吐出來。在補白過程中,學生走進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這樣的言語實踐,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效果。
(三)在文本的語言點
教師解讀文本時,要依據教材,站在文學的高度,關注語言的風格、特色。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文章。在教學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品讀感悟、摘記積累等方式進行內化語言,充分領悟其語言風格;還要創設特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向課文“借”語言,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有這樣的描寫“……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句子,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自然、率真,感受這樣的語言所表現出的作者童年的自由和快樂。然后,我說:“在童年生活中,你們也曾有過自己玩耍時自由自在的快樂吧!請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把自己玩耍時的快樂寫出來。”有個學生這樣寫:“今天玩蹦蹦床的人就我一個。這回,我可開心了,要玩什么,就玩什么。我一個人蹦,太爽了!我想怎么蹦就怎么蹦,一會躺著,一會打滾……”我及時地給學生創設活用語言的情境,讓他們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點”進行練筆。學生領悟了語言的風格,試著運用語言,在運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只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揣摩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布局謀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點”,加強語言實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運用能力。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1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