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雄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江西吉安 343000)
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研究
劉小雄
(永新縣任弼時中學 江西吉安 343000)
21世紀,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腳步逐漸加快。我國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科技與教育共同發展。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開展音樂教學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鑒賞能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課改要求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
大眾音樂文化 中學音樂教育 新課改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共享的時代背景下,各國音樂文化呈現出一種相互交融的趨勢、相互影響的趨勢。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如何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音樂文化成為教育者們的工作重點。中學教育階段,學生的思想認知已經相對成熟,但是社會經驗比較少,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教育者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音樂不僅是一種交流方式,還能為人們緩解壓力。在中學教育階段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多元化需要。中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互補性、差異性以及不平衡性等等,教育者在制定音樂教學計劃時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生在學習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文化的反哺與交融,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音樂的形式有很多種,目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流行音樂,青少年作為音樂的重要傳播者,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非常重要。教育者要注意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的態度,建立以學生為本的音樂課堂。學習音樂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育者們應該重視音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1]。
音樂傳播媒介的發展速度很快,大眾音樂文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與改革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大眾音樂文化是大眾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以電子媒介為音樂文化的傳播方式。大眾文化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積極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音樂也是一種社會風氣,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發展導向。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欣賞水平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多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在多元文化下能夠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或者獨特的審美觀念。大眾音樂文化通過媒介產生文化效應,大眾音樂文化具有民族地域化、創作群體自由化、音樂題材自由化等特點。大眾音樂文化在群眾和學生之間傳播的比較迅速大眾音樂文化因其歡快的節奏感和旋律,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情緒,營造了一個健康、愉悅的生活、學習環境[2]。
新課改要求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制訂的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教學目標太高,學生是學習音樂時會產生一種翻越高山的障礙,使學生望而卻步;教學目標太低又會使學生覺得音樂太簡單,沒有挑戰性。教學目標的設置一定要合理。教學內容要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主,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操。在很多中學音樂教育中,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脫離了大眾音樂文化,造成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不高[3]。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育者是教學的主體。“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者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教育者的教學水平低會影響著教學計劃的實施。有很多學校重視文化課,忽視了音樂、美術、體育的發展。但是,在大眾音樂文化發展的背景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教育者對大眾音樂文化缺乏了解,在日常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會無法滿足學生對音樂的需求。
當今社會,每天都有新的技術與理念誕生。中學生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里,價值觀和人生觀都面臨著沖擊。在音樂教學課堂中落后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模式使得音樂教學的效果差,教學質量低。教育者不注重音樂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結合,使得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降低了[4]。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育者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應該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借助想先進的教學設備,使用心得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新時代下的音樂教學。在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教學內容應該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鍛煉學生發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在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新課改頒發后,教育者們經過實踐覺得可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可以使用小組教學的方式,將音樂學習能力強、比較有天賦的學生與音樂學習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分配在一個小組內,實現學生之間的互補。比如在學習《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時,可以小組內分工演唱,《明月幾時有》原為蘇東坡所作的一首詞,學生在學習這首歌前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就背誦過了這首詞,所以學習起來相對簡單。單人唱的地方就單人唱,合唱的地方就小組集體唱,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小組內的學生各有各的性格特點,學生在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會產生多種音樂思想的碰撞,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5]。
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處處都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比較廣泛,多媒體和微課教學成為一種能夠新的教學趨勢。我國的民族眾多,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演奏方式和唱法,藏族的長音唱法、滑音唱法和振谷唱法等等;蒙古族的長調唱法與呼麥唱法等。我國的大眾音樂文化涉及面廣,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因地域差異對其它民族的風格唱法不了解。教育者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借助多媒體電腦使學生接受多樣化的演唱方式,增強學生的演唱技能。
大眾音樂文化下的音樂傳播媒介在不斷的增加,教育者應該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宣傳優秀的音樂作品,少兒不宜、頹廢低沉、庸俗粗鄙的音樂不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出現,不好的音樂作品只會造成學生對大眾音樂文化的錯誤定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在音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結合應景的圖片播放所學的教學音樂歌曲,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看著畫面會更加投入,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
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教學活動中重點關注的方面,中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階段,對家長和教師存有逆反心理。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與教育者發生爭斗的事件有很多,教育者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應該對學生的心理、思想進行疏導與勸解。學校應該加大對教育者的培訓,提高教育者的音樂教學水平,使教育者具有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與意識。教育者與學生之間應該極大交流力度,積極開展一些興趣類的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喜歡的音樂風格,積極地參與到學生之間的討論中去。教育者的教書對象是學生,所以在制定教學技術和目標時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育者應該學會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社會音樂文化,學會換位思考。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音樂教學質量的保障,教育者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樂曲想要表達的意境,在朗讀、舞蹈和繪畫等多個角度入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力。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比如,在學習《爵士樂》時,教育者可以先給出一些簡單的爵士樂節奏,然后學生根據所學的爵士樂特點,填補缺少的節奏,填入布魯斯音階,擊打出屬于自己的爵士樂作品。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對學生不懂的地方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6]。
[1]蘇晨曦.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才智,2015,(36):93.
[2]周榮春.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6):16.DOI:10.3969/j.issn.1673-9582.2015.06.015.
[3]王利芬.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5,(8):46-46.
[4]孫艷.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策略研究[J].山海經(故事),2016,(8):61.
[5姜自暉.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發現(教育版),2017,(1):48.
[6]金晶.試論中學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6,(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