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蘭
(山東省曹縣侯集回族鎮景山小學 山東菏澤 274416)
數學游戲與兒童數學能力培養關聯分析
謝書蘭
(山東省曹縣侯集回族鎮景山小學 山東菏澤 274416)
游戲是兒童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他們最初的學習手段,在實際生活中兒童用游戲探知未知世界,兒童的很多技能是在游戲中獲得的,數學素養的習得也不例外。通過數學游戲教學,研究數學游戲與培養兒童數學能力的關系,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兒童的數學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本文對數學游戲與兒童數學能力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
數學游戲 兒童數學能力培養
當人類歷史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發展的進程也進入了自我教育階段。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將數學融入各類游戲中,既能讓兒童快樂學數學,又能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1]
1.數學游戲有利于引導兒童自主探索
由于數學游戲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可以很好地調動兒童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和保持兒童數學探究的興趣。兒童在參與教師設計的數學游戲中,能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如在教學“分類”一課時,筆者設計安排了“整理同桌書包”的游戲。讓學生在整理書包的過程中,自覺探索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要把書包里的文具分類放好,從而初步感知簡單的分類就是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讓學生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可按顏色進行分類,也可按形狀進行分類,體驗到分類標準不一樣,分出的結果也不一樣。通過游戲活動,學生完成了相關的學習任務,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2.數學游戲有利于發展兒童的交往能力
兒童的社會化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社會交往是指兒童與其接觸的社會成員進行人際交往,這種交往是十分廣泛的。但現如今,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受空間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兒童的活動范圍較小。學校是兒童社會化成長的主要陣地,班級是學生活動的小社會模型。在數學游戲活動中,兒童驗證了自己的價值,也體會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讓他們在充滿友好和競爭的情感氛圍中相互交往,學生感到輕松、愉快。通過數學游戲,擴大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圍,提升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2]
3.數學游戲對數學自身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數學史上許多重要的數學成果直接源于數學游戲的研究,流傳至今的孫子問題促進了數論的發展;“阿基里斯與龜”、“飛矢不動”和“理發師悖論”等數學邏輯游戲,促進了數理邏輯與極限論的發展……數學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變冰冷的數學為火熱的思考,數學游戲是實現這一轉化的有效平臺之一。
1.科學設置游戲,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是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在探索過程中掌握數學規律,習得數學技能。為此,數學老師應該基于某一知識點創設適宜的情境和富有挑戰性的模型,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探究熱情,從而建構新的知識。
如教學《各種圖形面積計算》時,為了使學生正確掌握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老師根據學校多功能教室不規則的特點,設計“瓷磚工人”游戲,游戲要求學生扮演貼瓷磚的工人,把舊報紙當做瓷磚給不規則的多功能教室貼上。學生進入角色之后,分工合作,把多功能教室劃分成各種規則圖形,然后丈量計算出面積,再根據面積計算出所需報紙數量,為了盡可能節約“瓷磚”和保持“瓷磚”完整,學生反復改變圖形的劃分方式,最終制定出近乎完美的方案。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認識“誤差”、“損耗”等課外知識,關于面積的計算,早被一次次的計算訓練得爛熟于心。試想,如果沒有游戲的魅力,僅通過大量枯燥計算訓練面積計算,學生或許早就產生厭煩心理,哪會有這樣好的效果?
2.科學設置游戲,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回歸生活的數學教學更很多專家提倡,誠然由于學校教學的獨立性和兒童身心年齡特點,兒童數學教學還不能完全融入生活中,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數學游戲,建構生活模型,讓學生模擬現實生活,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運用。
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這一章節時,數學老師把教室模擬成市場,師生扮演商販或顧客,用兒童游戲幣進行各種買賣,在此過程中老師根據需要設置一些較難計算的“賬目”,讓大家實際操作,老師相機指導或組織同學討論、交流。游戲是全模擬現實生活的,所以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得到提升,游戲實現全員參與,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鍛煉,在游戲過程中老師還設置了一道道“坎”,所以同學們數學思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3.科學設置游戲,培養學生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算能力的獲得需要大量練習,但是單一的練習過于枯燥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感,從而從心理產生抵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數學老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引入不同的游戲進行訓練。[3]
低年級教學可以引入“跑得快”游戲,模仿撲克“跑得快”的規則,不過“撲克”上是一道道數學算式題,三人一組,每人二十張牌,限時作答,答對者牌出手,答錯者牌留守,先出完者為勝。到高年級可以引進傳統的“二十四點”游戲。這些游戲因難易程度適中,又不失趣味性和競爭性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又因其訓練題目的多樣性和訓練效果的扎實性很受老師的歡迎。
總之,富有情趣的數學實踐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無窮魅力,讓孩子們懂得數學是如何指導人們進行日常工作的,甚至讓孩子們感受到,人類的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系,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1]黃瑾.論學前兒童數學學習中的多元表征[J].全球教育展望,2011,(1):60.63
[2]陳文勝.小學數學課前游戲的價值和分類[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08).
[3]段安陽,劉燕.數學游戲,讓兒童以兒童的方式學習數學[J].江蘇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