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 蘭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文物局 內蒙古赤峰 025550)
談遼文化對唐文化的繼承
烏 蘭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文物局 內蒙古赤峰 025550)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唐代文化不僅在當時受到各國,尤其是日本、新羅等亞洲諸國的熱愛,而且在一千余載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國人民的青睞。遼文化與唐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遼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反映出遼代文化和唐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繼承,又將之發揚光大。文章先簡述了唐文化的主要特征,接著探究了遼文化對唐文化的繼承。
遼文化 唐文化 繼承
契丹族建立遼朝后,統治者對外來文化實行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推動了契丹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滋養下取得了空前的繁榮發展。遼朝積極借鑒唐文化的經驗,吸收漢地的文化,此外,也注重繼承和發展游牧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使得遼文化成為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草原游牧文化特點和時代特點的文化。文章就遼文化對唐文化的繼承相關內容展開了探究。[1]
唐代文化一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二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三唐文化有著明顯得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歷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唐文化的發達程度居于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向,一是唐文化的內在特質,二是唐政府對待文化的態度;唐文化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漢族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階段。成熟階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類文化內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納異己的胸懷。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對進入中國的外國使節和商人以禮相待,尊重留居中國的外國居民的文化、宗教傳統。唐朝政府還設專門機構掌管對外文化交流事務。唐政府的這種開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開放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成熟的唐文化擺脫形式的桎梏,向著自由和靠近民眾,現實世界的方向發展。比如宗教文化在理論上成熟之后往往較形而上的抽象探討更重視采取易為俗人接受的方式靠近民眾,把握民眾。[2]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下面就幾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1.物質
彩瓷:遼朝的制瓷業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前后就已經發展起來。遼代的制瓷工藝主要是繼承了唐代工藝技術。例如遼代彩瓷,從遼代墓葬、遺址、窯址出土的大量實物來看,無論是單彩,還是雙彩、三彩“都是受唐三彩的影響發展起來的”。遼朝繼承了產生于晚唐時期的官窯制度,遼朝官窯目前可以確定的有缸瓦窯和林東窯。
建筑:遼朝的建筑也是在繼承唐朝的建筑式樣和建筑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葉茂臺出土的一木制棺床“小帳”,是難得的遼代建筑模型,“這小帳帳身以上頗似唐代建筑,小帳的結構做法有些尚存唐風”。還有遼塔,大部分是六角和八角形密檐實心塔式,這種實心塔源于唐朝,遼朝有所改進,其優點之一就是增加了抗震能力,他們經歷了幾百年至上千年的風風雨雨,甚至地動山搖,仍然屹立在祖國的北疆。
2.精神
統治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原地區自漢以來統治階級的主要統治思想,唐朝統治者對之非常重視。在遼朝建國之初,遼太祖及其統治集團就確立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遼史·宗室傳·義宗倍》: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太子春秋釋奠。在這里,太祖阿保機與太子耶律倍等人并非排斥佛教、道教和契丹族的原始宗教,而是在討論眾多的思想中,哪個位于首位的問題。他們選中了儒學,因為儒學的創始人孔子為“萬事所尊”,儒學是“中國教”,是歷來漢族統治階級所信奉的主要政治學說,于是契丹族統治集團把儒學置于佛、道和本族原始宗教之先,這表明在遼朝建立之初,就是以繼承漢唐以來的文思想為己任的。
學術:遼代學術著作傳世者非常少,僅就目前可以看到的兩部小學著作而言,遼代學術繼承了唐代的學術。唐人顏元孫著《干祿字書》,以四聲屬字,每字分俗、通、正三體,收錄了不少當時已經通行的簡化字。遼僧人行均繼承了這一字書的體例和精神,于圣宗統和十五年撰成有名的《龍龕手鏡》,收錄了遼朝當時流行的大量俗字。把兩書進行對讀,其間的繼承關系顯而易見。唐代僧人慧琳撰《一切經音義》,為漢譯佛經《開元釋教錄》中的字、詞注音,遼朝僧人希麟踵慧琳之后,撰《續一切經音義》,專為《開元釋教錄》所未收的佛經作注。學術發展上的這些承繼脈絡,顯而易見。
3.制度
監察制度:遼朝的監察制度也繼承了唐代的監察制度。張志勇先生曾經對遼朝與唐朝的監察制度進行過比較研究,他認為“遼朝的監察制度基本上承襲唐制”。例如在中央設置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負責對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吏的監察。在監察準則上遼朝“主要沿用唐代的‘六條問事’后又發展為‘六察法’的規定。”
禮儀制度:遼朝繼承了唐朝的禮制,有些禮制宋朝都是受遼朝的影響而加以繼承的。如皇帝上尊號就是如此。《宋史·禮志十三》載司馬光奏書云:“尊號起唐武后、中宗之世,遂為故事。先帝治平二年,辭尊號不受,天下莫不稱頌圣德。其后伶臣建言,國家與與契丹常有往來書,彼有尊號而中國獨無,足為深恥。于是群臣復以非時上尊號,論者甚為朝廷惜之。”
遼朝以繼承唐文化為己任,這可以從遼朝人避唐諱得到證明。遼朝人焦習作于遼穆宗應歷九年的《駙馬贈衛國王娑姑墓志銘》有句云:“以恩及眾,使民忘勞。”其“民”最后一筆缺筆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
唐朝的開放傳播了唐朝文化,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遼朝雖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但在文化的選擇上仍然是吸收、繼承、發展中原文化,特別是唐文化。唐文化影響到遼朝的各各方面,這在官制,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歷史記載,思想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上文就簡單幾個方面對遼文化對唐文化的繼承作出簡析。
[1]郭康松.論遼文化對唐文化的繼承.《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造型藝術的唐文化因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