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浙江省浦江縣白馬初級中學)
淺談初中語文的“讀”與“寫”
張華
(浙江省浦江縣白馬初級中學)
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過程中,往往更加重視的是“讀”與“寫”。讀,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經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可以為寫作提供資料和范例;寫,可以呈現并取得成績,體驗成功,收獲愉悅,可以促進學生更加自覺,迫切地讀。“讀”和“寫”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條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要著重培養“讀”與“寫”的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閱讀;寫作
“讀”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然而,所謂“讀”并不僅僅就是讓學生把語文課本朗讀或者默讀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邊讀、邊想、邊記。這也就是說,讀并不只是一個動口的過程,而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相結合的過程,它有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同時,讀還是一個積累語文知識,收集作文素材的良好手段。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相比較于寫作而言,學生更喜歡閱讀,甚至是非常愿意閱讀的。但是,在實際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簡單的娛樂,被文本中有趣的故事或者話語所吸引,并沒有認真地思考,摘抄有價值的語句。只動了口,卻沒有動腦和手,閱讀沒有收到實效。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寫讀書筆記或者讀后感。由于一開始學生沒有形成習慣,可以作為作業進行硬性要求。讀書筆記的作業不宜太多,通常一周兩篇較為合適;讀書筆記的形式也不宜太固定,可以讓學生以日記、感想、心得的形式,也可以向老師提問的形式。這樣,不僅能有效避免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負擔,而失去閱讀興趣和熱情,而且還能將“讀書筆記”變成是師生交流的平臺,為師生之間打開一扇窗,讓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并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改變和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逐漸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時,讀后感不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閱讀效果也會隨之提高。
此外,對于閱讀材料,教師也應精心挑選。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余,盡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時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心理,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和心理上的問題,向學生敞開心扉,以心換心。在選擇閱讀材料之前,要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讀書愿望,挑選適合學生的讀物,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寫”是培養學生良好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辦法,然而“寫”并不僅僅是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所想,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作,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創新。寫作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寫。每周兩節的作文課,基本都是教師布置任務,學生應付差事,這樣情形下的作文質量,可想而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學生是皺著眉寫完了作文,而教師則是咬著牙看完了作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呢?
1.要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有時候,學生不認真對待寫作,是因為教師總是給他們的作文一些無關痛癢的評價,讓他們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他們對待作文的態度就散漫,懶惰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除了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的批改之外,還應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自我批改。同時,要選擇一些比較好的作文,在班上進行公開誦讀,讓其他學生學習并評價。這樣,被公開誦讀作文的學生會收獲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其他的學生欣賞到他人的好作文,也會產生進一步提高的愿望,從而有效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2.要教給學生寫好作文的方法
學生寫作積極性的問題解決之后,就是要教給學生如何寫好作文。學生寫不好作文,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教師教授的一些“大道理”,如求實創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等,讓學生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無法在實踐中應用。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范文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同時,讓學生了解其實很多作文素材,都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兒,學生需要擦亮雙眼,認真觀察、體會,以真情感人。
此外,語文的教學首先是母語的教學,然后才是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因此,在初中語文“讀”與“寫”的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語文教學與生活掛鉤。只有這樣,語文才擁有無限的生命之源,才能煥發鮮活的生機。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就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消逝,使語文課堂成為語文老師一個人的課堂,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的“小匣子”,所謂的高效課堂也就無從談起了。
葉江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點滴體會[J].祖國建設,2013.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