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彤(重慶文理學院附中)
一堂由學生習作“指導”的作文課
張彤
(重慶文理學院附中)
本學期我任教高一一個普通班。從開學以來的幾次作文來看,整體水平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差;文體不“入格”,寫出的作文成了“四不像”,并且內容空泛,情感蒼白,缺乏感染力,甚至有的文章胡編亂造,滿篇空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為實現以上課程目標,解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我決定改變傳統作文評講課念范文的方式,采取評閱學生習作的方式上作文評講課。
課前,聯系學校開運動會的實際,為了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參與生活,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習作,我布置了本次作文:寫運動會中的一個人或一件事。要求:寫記敘文,有描寫,有真情實感,題目自擬。在這次作文批改之后,我在學生的作文中選了一篇比較入格的習作,未作任何修改,只是打印出來,做好準備。
上課伊始,我把文章發給大家,同學們小聲議論起來。(習作內容略)
我布置了課堂評改任務,提出評改的范圍:(1)是否有真情實感。(2)修改有毛病的字、詞、句、段。(3)敘事是否清楚。(4)有無具體的描寫。大家讀著文章,分組討論起來。討論之后,我讓學生各抒己見。
首先,我問大家:“你們讀了這篇文章,感覺如何?”很多同學說:“好!”我又問:“你們覺得有沒有真情實感?”大家紛紛回答:“很真實!”“本來寫的就是真事嘛!”
隨后修改有毛病的地方,大家踴躍發言。生1:“第一段的‘烏云密集'應改為‘烏云密布'。”生2:“第二段的‘肌肉發達'用得不好,這一句應改為‘排著方陣,精神抖擻地走過了主席臺'。”生3:“第三段最后一句不通,應改為‘我都沒有信心拿第一,但是重在參與嘛'。”生4:“最后的‘前之過,后之師'不對,應改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另外應把‘跑完了之后,……'這幾句單獨列一段,作為結尾。”
討論第三點:敘事是否清楚。生5:“這篇文章敘事很清楚。”我問:“怎么樣清楚?”學生思考。我提示:“有沒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找一找。”“有。事情的開頭是‘我'參加短跑比賽,經過是在跑的過程中摔倒了,結果是堅持跑完。”“對,這就表明敘事清楚。大家對照自己的作文看一看事情發生的過程記敘清楚沒有?”大家看自己的作文思考。
最后討論第四點:有無具體的描寫。生6:“運用了人物描寫。比如第四段‘出現在我眼前的都是些大個子,一個個都‘膘肥身健',這是肖像描寫。‘我們四人同時沖出了起跑線'‘我看見兩個身影一下子從身后掠到前面去了',這些是動作描寫。‘我躺在跑道上心想:……',這是心理描寫。”我說:“答得好!但是除了人物描寫之外,有沒有其他描寫呢?比如說環境描寫?”生7:“有環境描寫。文章的開頭‘在這烏云密布的天空下',這就是環境描寫。”“那么,它起了什么作用呢?”大家異口同聲:“烘托了人物的精神!”
討論結束后,我讓大家對照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思考自己本次作文的得失。
最后,在作文評講的基礎上,我布置了下次作文:寫生活中的一個人或一件事。指導學生,寫人,要在事情中寫,寫出人的性格;記事,要在事情中表現人物的活動,記出事情的過程。另外注意加強描寫,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注意觀察生活,參與生活,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下課了,我看見一些學生拿著印發的文章還在議論著,意猶未盡。
通過這堂作文課,我對作文教學有了如下思考:
1.總體來看,這堂課在形式上取得了成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比傳統講評課更好的效果。通過對一篇習作的評析、討論,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這種方式完全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學生評析習作的過程,就是將習作作為“例子”,學習如何作文的過程。它比評析名家作品要來得親切得多,學生得到的收獲也就更多。
2.通過這種修改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習慣。修改文章,是寫作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葉圣陶先生說:“我想作文的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這是好習慣”。養成這種好習慣,對學生的寫作會產生實際的幫助作用。尤其對于基礎差的學生,這種習慣的養成會收到更為明顯的效果。
3.通過與班上比較優秀的作文進行比較,可以讓一般水平的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什么是好的作文,從而產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效果,由此激發寫作動力,提高寫作能力。
4.這堂課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要改變作文教學低效的現狀,必須切合學生實際。而我們的教學一旦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堂課不是一堂理想的課,但它比傳統的作文評講課有了許多進步,學生有了許多收獲,也算是這堂課的可取之處吧。
總之,用學生習作來“指導”教學的作文課,雖無什么新奇之處,但它適應了學生的寫作實際,或許會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課型。
楊朝中,張玉新.一堂作文指導課[J].中學語文教學,2005.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