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燕(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蒼南中學)
淺議高效地理課堂的達成
——以《對流層大氣受熱過程》為例
梁小燕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蒼南中學)
有效的課堂能使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收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動而深刻的課程資源的開發、有效的提問能夠促進高效地理課堂的達成,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達成教學目標。
自主合作;課程資源;有效提問
什么樣的課堂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個人認為,有效的課堂能使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收獲,認知上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會少到會多;情感上對本科目從不喜歡到喜歡、對家鄉從不夠熱愛到熱愛、對環境從不夠關注到關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有效的提問這三個途徑能夠有效促進高效地理課堂的達成。
不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兩周后閱讀、聆聽、看影像等被動學習方式只能記住所學內容的50%以下,而參與討論發言、講給別人聽、動手做等主動學習方式能記住學習內容的50%以上。由此可知,學生能否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
是不是所有內容都應該合作探究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學方式的選擇視內容難度而定,個體思考能夠完成的問題不需要合作探究,比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而“用箭頭表示太陽、地面、大氣、宇宙四者之間的熱力作用,并說明各箭頭代表的含義”較難,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到答案,這樣的問題適合合作探究。探究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生成新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思考價值的課程資源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參與學習過程。
1.關注學生身邊資源,從生活中尋找課堂資源
“教育即生活”,課堂教學應盡量設計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即“生活—課堂—生活”。《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內容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比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白天教室里明亮、夏天適合穿白色衣服等,這些案例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自備手電筒模擬太陽高度角大小對地面輻射的影響,以實驗形式攻克抽象的知識難點。
2.關注社會生活,從時事中尋找課程資源
時事材料時代氣息濃,素材新穎,是教學中的“活教材”。教師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的事件和人物,構建教學情境。教師可用“嫦娥二號”升空和宇航員重重的宇航服材料引入課堂教學,富有時代性的信息能讓學生更快進入課堂學習。
3.關注課本,從課本中整合教學資源
課本中有很多經典案例,比如晴朗天空呈蔚藍色的原因、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不如月球大的原因、霜凍多出現在晴朗夜晚的原因、玻璃溫室效應等,被教師普遍用于課堂教學。
當然,教師也可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案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比如,對課本“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關系示意圖”進行修改,舍棄代表各種作用量的數值,標出地球大氣分層高度界線,增加散射作用的圖示,分圖例表示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這樣可以清晰地展現吸收反射散射分布的大氣層,并結合圖講解大氣垂直分層的內容,課本大氣垂直分層和大氣熱力作用內容不再孤立,較好地實現課堂內容的一體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睂處煻?,“善教者則為善問者”,知道如何提問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學。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使教師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課堂提問由低到高有六個水平:知識(回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難題的提出要注意層次,先易后難,步步深入,如爬坡,一步一步,直至高點。教師建構“影響地面輻射的因素”知識時,提出四個具體問題:(1)白天多云氣溫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氣溫比晴天高,為什么?(2)夏季氣溫比冬季高,低緯度地區氣溫比高緯度地區高,中午氣溫比早晨或傍晚高,為什么?(3)柏油路面比水泥路面氣溫高,為什么?(4)總結概括地面輻射的影響因素。提問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學生容易進入思考狀態;提問設置層次清晰,又有整體性,先設置三個“子問題”,然后再得出“總問題”的答案,問題層層遞進,凹顯思維的強度。如果教師直接提問“影響地面輻射的因素”有哪些,不僅問題顯得突兀,而且超出了學生最近發展區,最終學生只能照本宣科,沒有深刻的理解。
合作和獨立齊飛,生動讓課堂有效。在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生動的教學材料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有效的層層遞進的提問中完成思維和能力的鍛煉,讓地理課堂真正成為開放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習樂園,在樂園中實現對知識從不懂到懂、對本科目從不喜歡到喜歡、對家鄉從不夠熱愛到熱愛、對環境從不夠關注到關注的高效目標。
肖云好.高中地理有效“教”與“學”[J].溫州市會考復習講座,2011(3).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