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關寶(江蘇省淮安市范集中學)
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韓關寶
(江蘇省淮安市范集中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隨著我國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針對教學機構和領域的關注越來越多。為了實現高素質的教育成果展示,充分發展和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針對高中生的歷史課堂教學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討論了關于高中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希望能夠成功構建思辨能力的教學體系,對提高高中生的素質教育進行良好培養。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為了實現我國高中生的素質教育,教育部門針對教育理論和方式都做出了相應的改革,希望能夠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的學生適應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缺失的問題。在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很多學生缺乏思辨能力,面向我國社會的重大發展目標,全面培養綜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奠定了人才儲備的基礎力量,成功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有用人才。因此,學校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逐漸成為各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高中歷史學科在培養高中生綜合素質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培養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對此,各校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時要注重高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思辨能力就是要求高中生樹立對事物思考和分辨的能力,提高對于現實事物獨立自主進行感受的能力。這種思維能力需要進行嚴密的邏輯分析,進行理論支持上的概念解讀。然而,這種思考方式與其他環境干擾無關,不需要參考其他的物質條件,并且,思辨能力還可以完全脫離固有的思維模式,甚至是一種反常態的思考。在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從真正意義上領悟思辨能力的概念,充分展示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辨能力的概念就是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獨立思考能力,即使這種思維模式不符合常規的思維邏輯,甚至與傳統的教學背道而馳,但是思辨能力的發展能夠充分展現出學生的活躍思維,有效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思辨能力的展示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首先樹立了高中生學習歷史的意識,再通過教師的引導發現和探究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幫助和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進而提高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正常來講,思辨一般就是指通過一種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思考和判斷,對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面對當下我國社會強烈的世界經濟文化交流需求,進行全面的歷史人才培養是迫不及待的需求。在很多的高中學科當中,歷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重點,培養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是當前高中歷史教育的重點和關鍵,就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育開展現狀來看,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還有待提高,同時由于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思辨能力,導致其語言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都不是很強,致使學生的推理和總結能力也不是很強。然而,在目前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思辨能力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學生的推理和總結能力欠缺。總而言之,學校和相關的教育部門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不夠重視,嚴重限制和阻礙了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1.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斷進步,對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構建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環境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趨勢。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展示自己的個性。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每個學生自身獨具特色的潛能,培養出更加全面、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師要敢于開拓創新,解除思想上的束縛,讓學生在民主、自由的環境下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新時代青年。讓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下繼續弘揚發展。
2.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牛頓是英國著名科學家,一天下午他在花園里散步,不知不覺陷入沉思。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不偏不倚打在牛頓的頭上,這不輕不重的一擊似乎提醒了牛頓,他眼睛不由一亮,“是啊,蘋果為什么不向天上‘飛',也不橫著‘跑',卻偏偏垂直落在地上呢?難道地球對他有一股吸引力?”正是這個想法、這個疑問成為他的動力,經過不斷努力,他終于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告訴我們,疑問是行動的指南、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疑問就等同于動力與爆發力。所以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么你一定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沒有秦始皇,那么六國會不會統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據此進行深入討論,通過討論的過程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3.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新是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源泉。然而談到創新、發展、進步,我們就要敢于問為什么,敢于說“不”。孩童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不斷追問“為什么,哪去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常被一個叫“面子”的東西束縛著;被一種叫“規矩”的東西約束著;被一種叫“傳統”的東西制約著。所以,教師要敢于創新,要跟傳統與規矩較量。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大膽提問。對那些敢于提出自己觀點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肯定。同時,還要注意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鼓勵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即使這些學生的觀點與想法是錯誤的,教師也要表揚其勇敢的精神。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和研究,在輕松的環境下,使學生不斷進步,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促進學生良好發展的基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愛好,因材施教地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思辨能力是當前教師工作的重點。目前,由于學校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不夠重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制訂具體的學習方案,進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法運用變相思維進行思考和學習,嚴重阻礙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質量和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思辨能力迫在眉睫,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設置問題情境,從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要敢于質疑,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目標。
[1]顧穎.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失和培養策略[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5):118-120.
[2]馮欣.聚焦思辨能力的英語課堂教學生成影響因子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2):83-86.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