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心(遼寧省沈陽市第五十二中學)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關心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十二中學)
新課程標準將對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列為了基本要求之一,通過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效促進學生情感的良好發展,這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并且語文這門學科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項責任,通過有效的教學既能保證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又能得到情感的良好發展。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重點談一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長久以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荒漠化”是不爭的事實,很多教師過分強調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發展的關注。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學生情感發展的關注越來越多,這不僅是時代發展對教育事業所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事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從而以此為基礎加深對語文這門學科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作為21世紀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品質列為教學重點之一,要注重學生情感的發展、精神的相遇以及心靈的碰撞,改變長久以來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荒漠化”的現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情感教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教育,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教師無法量化地進行指導和傳授,需要的是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在這方面閱讀教學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學生通過閱讀能獲得極大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塑造自身內在的情感。在初中階段的教材內容中,情感真摯、內涵深刻的文章比比皆是,這些都是教師開展情感教育的不二選擇,因此,教師對學生情感的教育應該首先立足于教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在閱讀之后的感想,注重學生對作者內心世界的探索,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說出自己對文章的感想和感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感悟,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入作者內心深處感受作者飽滿而又真摯的情感世界。
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很多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感不能深刻體會,所以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構建一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和升華學生的內心情感。
例如,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時,作家茅盾于1941年創作了這篇散文,當時正是我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華北地區人民正遭受著日軍的摧殘和蹂躪,祖國的半壁江山已經淪為日軍的殖民地。但是華北地區的農民自發組織起抗日武裝力量,用自己的生命做著艱難的抗爭。本文以對白楊樹不屈不撓、力爭上游等抗爭精神的描寫襯托我國華北地區農民的偉大抗爭精神。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可以借助一些圖片和影視資料烘托時代背景,讓學生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感受國破家亡之際每一個中華兒女從靈魂深處所迸發出來的吶喊。通過這樣的方式激起學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不僅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外化的過程,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產生的情感變化,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和凝練。這就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學生做隨文練筆,將每一次閱讀之后的情感抒發出來,通過這樣外化的過程,學生自身的情感在感悟之后又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學生會對作者的情感把握得更為準確,對自身情感發展的影響也會更為深刻。
例如,在學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作者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的著名愛國主義詞人,本詞創作于南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被金人占領,南宋政權偏安江南。詞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可謂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充分表達了作者一心為國的強烈民族精神,對祖國統一、收復失地的無限渴望。
在閱讀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的整體思想和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凝練在字里行間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也可以對整體情感教育的走向和發展有一個更為準確的把握,以便教師可以實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率。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塑造學生內心世界的特性,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的獨有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促進學生更為全面的發展。
楊高鵬.初中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淺探[J].成才之路,2010 (27).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