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山西省交口縣雙池中學 山西交口 032400)
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張小麗
(山西省交口縣雙池中學 山西交口 032400)
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全方位入手培養學生,千萬不能機械地教書,否則只會讓學生停留在淺層的識記層面。要雙管齊下,讓學生即掌握了知識,又具備了學習的素質。
初中語文 教學 策略
1.基礎知識方面
重視語法、詞匯、和語音等基礎知識的積累。《課標》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要遵循語文教學規律、處理好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關系,初中要繼續加強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初中階段的語法是教學任務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認為:在學生學習語法的過程中,精講精練、精講多練、反復練習、定期鞏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學習新的語法項目時,學生必然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鞏固基本概念。例如:高一上學期的定語從句,學生從完全沒有認知,到熟練掌握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1]
2.文體知識方面
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應該有最基本的單元意識和整體框架意識。比如,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體裁分別是什么?學習本單元應該重點學習的又是什么內容。如果學習的是說明文單元,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說明文的分類標準,說明對象如何尋找,說明內容具體是什么?該如何準確查找?說明的順序一般有哪些?常見的說明文的結構具體又有哪些?一般的說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么作用?說明文在語言上往往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因此,我的建議是先滲透知識點,再結合文本進行具體清晰地講解。因為,這些文體方面的知識學生是應該掌握的。[2]
培養誦讀能力,適量背誦。讀有兩種方式,一是誦讀;二是默讀。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絕大部分教師十分注重默讀而忽視了誦讀能力的培養。但語言本身應該是有聲的,從某個方面來說,語言表聲的功能要遠遠超過意的功能。默讀很難表達語言的語音、語調、節奏和旋律。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領會字、詞、句的真實含義,增加語感。對于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個難題。通過對誦讀能力的培養,既可以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又可以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建立自信心,對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長期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3]
文言文中,自有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筑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通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地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淀、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一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詩文的眼睛來看萬象,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仿佛是增加了一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仿佛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這里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
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提問點名字站起來的學生,他們常常無法用語言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說,或者說得讓很模糊。結果是教師代替他把意思表達出來。這樣的學生又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還有就是,大多數學生一見寫作文就頭痛,總覺得無話可說,即使勉強完成了,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蠟,平淡無味。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充當“導演”,為學生鋪設舞臺,布置各種各樣的情境,努力創設出一個讓學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使他們的思維在其間自由徜徉,縱橫千里,盡情發揮想象。這樣,學生不但會敢說,而且也會愛說,從而達到想說和會說的最佳效果。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些辯論賽、故事會、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來鍛煉學生的說話表達能力。如此一來,這樣的學生將來走上社會,不僅能說會道,而且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至于因為不會說話而搞不好人際關系。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交流為目的,組織了“朗讀比賽”,“故事續改、自編相聲比賽”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紛紛感到形式新穎,參與積極性高,賽前認真準備,在比賽中不經意提高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賽后還相互談論心得,有的學生更在作文中提到參入活動后自己各方面得到了提升。作為初中語文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演講家,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能自然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人,這既是語文教育的必須目的,也是語文教育的可能效果,有句話說的好:“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合作可以博采眾長。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匱乏,合作學習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我們這里說的合作是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來解疑答惑,這樣就可以集中集體的智慧了。例如,在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就引導學生來分組討論一下愚公精神。各小組經過討論,分別從愚公的有毅力、堅忍不拔等角度進行了分析,其中有一個小組提出了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沒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為什么不搬家呢?那豈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些學生干脆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著沒有效率,根本不值得學習”。發生分歧后,我馬上引導學生就此問題繼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真正地做到了自主學習。這樣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思路更加開闊,學生們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 盛淑蘭.定西地區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現狀調查及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04
[2] 張志強.去蔽與創新:孫紹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 2013
[3] 邢瑞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D].西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