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黔西縣五里布依族苗族鄉五里小學 貴州畢節 551500)
淺談如何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陳 梅
(黔西縣五里布依族苗族鄉五里小學 貴州畢節 551500)
隨著當今教育制度、教育價值觀和課程觀的轉變,構建以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系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涉及到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
教學設計 課堂活動 探討
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對此談些個人的感悟。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這不同于以往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活動圍繞考試展開,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考出好分數,考上好學校,為以后考上名牌大學做準備。時代再發展,應試教育下培養出的學生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分低能”。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強調能力的,我們學校走出去的學生恰恰缺少這種能力的培養。因此,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改革不是空喊口號,要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時代的發展為教育提出許多新的發展目標,如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等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養個性完滿發展的人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追求。在這種現代教育觀念的背景下,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僅要關注文化知識掌握的顯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如語言技能、英語單詞背誦、口語教育能力等,也要關注隱性的教育目標的達成,如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學習的信心、積極性,良好的學習習慣,受到思想道德的氣氛等。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起步時期,這些隱形的教育對學生現行的教育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人生成長有指導作用。
在母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很多學生思維很難改變,仍然用說漢語的思維去學習英語。在某些場合不會說或羞于說,形成了心理上語言障礙,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英語課堂教學顯得死板,學生學習起來費力,學習效果不好。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單詞、句型結構、語法、英語詞匯等,偏重于教材內容,學生可以單個操練,但是,在實際運用中,變了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表達、如何運用,形成了“啞巴英語”。所以說,語言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必須借助于語言情境進行教學活動。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語言,是為了表達和交流。英語,是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表達的一種活的語言。它來自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小學英語活動課教學應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實行靈活的開放式的教學。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可以來源于生活原型,但又可以在課堂上展開,與教學內容相符,并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使用英語,從而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中習得英語,達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的效果。比如,教師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活動氛圍,讓學生在濃厚的班級里感受英語氣氛,學習情緒受到感染,有語言的感覺,引發語言的遷移效果??梢栽诤诎鍒笊蠈懹⒄Z格言,寫英語填空、判斷等知識,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英語單詞卡片等。教師給學生講解中西方文化、禮儀的不同,介紹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旅游勝地、節日等,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英語。小學生都喜歡卡通人物,可以觀看少兒卡通英語節目。從生活用品中發現品牌英語,如藍貓bluecat,快克感冒藥quick。
設計的教學活動要以教學目的為導向,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我們要明確活動是為了學生在語言學習上的變化,這是教學活動的共性。然而,在一個大的教學目標下,其中包含的小的教學目標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有明確的指向目標。比如,有的活動是為了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有的活動是為了增加知識的信息量,有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流利順暢的表達,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有的活動是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升華等等。在不同的活動下,教師還要能比較明確地預見到活動前和活動后,學生的區別會有哪些等等。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目標指向明確,操作性強,教學效益也高。
英語新課標提出,英語學習是知識積累和能力實踐的過程,需要有合適的課程內容。而教材是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所以,對教師而言,要自覺地去學習和鉆研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根據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和教材提供的文本內容,規劃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使活動設計不僅能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吻合,而且還應該和整個單元或整個模塊的教學主題相吻合,真正做到通過教材來教英語,使學生接觸和學習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語言知識,為日后真實交際做準備。這樣才能靈活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全面細致地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熟悉教材內容,科學而合理地重組教材,從而能深入地理解和準確地把握教材,達到超越教材的境界。我們要在“讀”上下工夫,要把“死”教材讀“活”,要讀出教材的深度與廣度,然后才能進行合理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重視優等生,而對后進生就不聞不問,這種兩極分化的教學是不公平,只有全體學生的提高才能體現教育的意義。因此,課堂教學活動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避免“吃不了”“吃不飽”這兩種教學極端狀況。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理論,孔子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因人而異教學。現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的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點、性格、原有的基礎等不同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能把教材上的語言知識內容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掌握,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開展能否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具體地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對課程的理解把握和開發創新能力。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英語教材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語言認知規律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讓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達到教學的目標。